童年讀后感【熱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后感1
我仰慕高爾基的《童年》很久了,今天終于有機會讀它,真是很高興。將全書讀完,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既充滿黑暗,又能看見光明,在冷酷無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此書講述的是阿廖沙幼年時期從三歲到十歲的生活片斷。一直讀下去,我進入了一個黑暗但又光明的世界。讀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貪婪、殘暴,有一次竟將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覺,結(jié)果大病一場;還曾瘋狂地毆打外祖母的腦袋,致使發(fā)針都扎進了她的頭皮里;他的舅舅為了爭奪財產(chǎn),把阿廖沙的爸爸推進冰窖里,還殘無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岡。他們冷血得連禽獸都不如。我認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個階段,可讀到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快樂的童年。我不禁感到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他的童年充滿黑暗,而我童年時,外祖父和舅舅可疼我了,常常買糖果給我吃,和我一起玩游戲,還帶我到郊外游玩,快樂極了。我為他感到心疼和同情。正當阿廖沙處在困境時,終于出現(xiàn)了縷縷陽光——他的外祖母,她經(jīng)常講正義和光明的故事給他聽,像個天使般引導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寫道的:“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xiàn),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彼o予阿廖沙知識和戰(zhàn)勝黑暗的力量,給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為一個堅強、善良的人。
讀完這本小說,我受益匪淺。我現(xiàn)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愛、良師益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我的童年充滿快樂,使我健康成長。于是我明白:我要一邊享受童年快樂,一邊認真努力學習知識,用知識和智慧為我們的下一代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滿更幸福的生活。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xiàn)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nèi)プ鰡幔克,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yōu)秀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讀后感2
在剛翻開《童年與解放》這本書時,書中的兒童畫作令我十分感興趣,因為在在課上也曾學習過兒童畫賞析,于是,我便慢慢欣賞起來,我注意到有的畫作色彩斑斕,有的顏色并不多,有的畫作主體性非常明顯,有的則隨性自然,童年與解放讀書心得體會。通過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能夠了解兒童的內(nèi)心,因為兒童有的時候和成年人一樣,在他人面前會有所顧忌,可能不會將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而孩子們繪畫作品就像他們的另一種語言,這種語言能夠表達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越多,我們就越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兒童的發(fā)展比一般人意料的來得遲緩,原因是小孩通過體驗,一點一滴積累著他從體驗中得來的東西,他才逐步抽象為概念性的知識。而不斷的體驗需要時間。
這段話讓我想起我剛上大學生老師的一句話,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教育的目的是讓小樹苗茁壯生長,而不是制造相同的產(chǎn)品。小樹苗的生長就是教育的`目的,樹苗的生長是有它的自然規(guī)律、有特點的,我們不能揠苗助長,要遵循規(guī)律,有耐心地去培養(yǎng)。然而,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樹苗生長的好壞我們也不能統(tǒng)一評價,因為規(guī)律適用于大多數(shù),對于少部分的孩子,我們也不能放棄,想起克拉克老師對學生的愛,他平等地關愛著每一位學生,并針對他們的個人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發(fā)揮出了自己的優(yōu)勢,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成功的教育。
兒童的發(fā)展比一般人意料的來得遲緩,但是他們通過體驗,一點一滴慢慢積累的東西會較為深刻,不會輕易改變。所以,家長、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和兒童接觸的最多,他們的行為會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記得我們在心理課上曾經(jīng)討論過,能夠從兒童第一次摔碎時的狀態(tài)判斷他的安全感的強弱,如果他并不是那么害怕,反應較為淡定,說明該兒童的自我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如果他大哭,表現(xiàn)得很恐懼,說明該兒童的自我感全感建立的較弱。兒童第一次摔碎碗的反應直接反應了他的兒童安全感的建立,而處在兒童時期安全感的建立與他在家庭中的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中的體驗深刻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孩子其實非常敏感智慧,他能夠從大人的一舉一動中來發(fā)現(xiàn)誰更可靠,他能夠從真實的體驗中去總結(jié)。所以,我們在教育兒童的時候,需要重視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十分重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笔前,教育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嗎?“搖動、推動、喚醒”兒童的成長,在這之中,我們自己也在成長,我們和兒童之間是相互喚醒的。兒童的成長就
像小樹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們在體驗中成長,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那么,我們就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為兒童的成長做出我們的貢獻。
童年讀后感3
童年每個人都曾經(jīng)歷過,童年里有快樂,有幸福,童年時美妙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值得回憶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很悲慘。阿廖沙3歲喪父,失去了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他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經(jīng)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靈出現(xiàn)了陰影。但外祖父也有慈愛的一面,比如書上說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體輕貼我,他開始講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話語沉重,滔滔不絕。他講著講著,在我眼里形象高大起來,這個干瘦的`老頭忽然變成了童話里的大力士,他獨自一人拖著一條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講到天黑,待他親切的和我話完別之后,我才知道外公并不兇狠,也并不可怕。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他們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們豐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并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美好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蘇聯(lián)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著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chǎn),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jīng)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么事,還要父母給我?guī)兔,就說一次做奧數(shù)題吧,讀了一遍以后,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jīng)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jīng)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里,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后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臟的地方還是臟,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里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xiàn)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后,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童年讀后感4
童年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那么的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憐的高爾基3歲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著母親跟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jīng)常打外祖母跟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xiàn)了陰影。
后來高爾基又結(jié)識了知心朋友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常,可憐的小茨岡就被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好友。雅可夫跟米哈依爾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著要分家產(chǎn),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jié),兩個兒子薩沙也被教壞,處處捉弄高爾基。此后,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結(jié)果被外祖父趕走,高爾基得了個繼父,十分兇常打人,幾年后,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為生。
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倆個舅舅米哈伊爾跟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連小孩也與他們一起熱烈地參加了一份。只有善良、跟藹,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讓他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
我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跟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跟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并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里發(fā)生戰(zhàn)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爾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跟友誼,沒有什么再值得回憶!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們現(xiàn)在豐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跟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并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xiàn)在的童年來之不易!
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jié)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里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沒有乖戾,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跟丑事。這里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因而我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跟快樂的。高爾基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都能成為一代名家,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新學期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希望可以把所有的缺點改正過來把自己的成績題升上去不會在小學那樣。這就是我的目標。
在這個學期里我一定會好好加油的!
童年讀后感5
《童年的秘密》中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xiàn)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對兒童自發(fā)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回蕩,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壓制了孩子自發(fā)性的活動?
蒙臺梭利還從七個方面討論了兒童的發(fā)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的發(fā)展的。第一、成人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強迫兒童長時間睡覺。蒙臺索利指出,如果我們要為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提供幫助,鑒于兒童是一個弱者,那么有著更強個性的成人在指導兒童的時候必須控制自己。第二、蒙臺索利認為,兒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發(fā)展,而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因此,成人必須調(diào)整自己以幫助兒童享受行走的樂趣。第三、蒙臺索利表示,當我們評價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時,我們應該根據(jù)言語的出現(xiàn)以及從工作中激發(fā)出的手部動作的出現(xiàn)來考慮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第四、蒙臺索利批評成人并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fā)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第五、蒙臺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xiàn)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xiàn)為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第六、蒙臺索利認為,由于成人不理解運動對于兒童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阻止兒童的身體活動。而一個“失去肉體自由”的人要比耳聾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慘也更嚴重。第七、蒙臺索利獨辟蹊徑地提出,兒童具有天賦的特殊的“愛心智力”,這種愛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jié)的方式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jié)的`方式觀察他們周圍環(huán)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兒童對我們成人的愛,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被喚醒。如果沒有兒童幫助成人振奮精神,那么人類就會頹廢。
看本書時。讓我想起趙嶺老師在課堂上說起兒童享有的權利——這是《兒童權利公約》賦予與規(guī)定的。1、有生存權——每個兒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權和健康權;2、受保護的權利——不受危害自身發(fā)展影響,被保護的權利;3、發(fā)展權——充分發(fā)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兒童有權接受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的教育,以及兒童有權享有促進身體、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權利;4、參與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兒童利益的原則;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尊重兒童的觀點與意見的原則;無歧視原則。
給我的啟示: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huán)境導引兒童的內(nèi)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nèi)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后果。
童年讀后感6
這段時間,我讀了《童年》這部作品。故事中小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生活牽引著我的心:在我們看來,童年是童話的代名詞,童年是寶貴的、珍貴的,童年是一個美麗的回憶。但對于阿廖沙來說,童年是黑暗的,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住在外祖父家,缺少家庭溫暖的他目睹了兩個舅舅為了家產(chǎn)的明爭暗斗,還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經(jīng)歷過悲劇性的生死離別。母親再次嫁人,卻沒能幸福;繼父的無情和冷酷,使他成為了孤兒。但是,有沒有人想過,他還只是一個與我們年齡相仿的孩子呀!
我佩服他,佩服他的堅強。在痛苦、傷心的環(huán)境中努力著;“他怒吼一聲,把我緊緊地夾住,惡狠狠地將我撂在長凳上,摔破了我的臉!薄盀榱宋液屯庾婺傅纳睿冶仨毭刻靾猿謸鞆U品,不過,錢不是那么好掙的!薄覀冎忻總人,哪一個曾面對、經(jīng)歷過,幾乎沒有!那我們還有什么資格去面臨困難就放棄,有什么權利艱苦點兒就忍耐不了,有什么資本害怕一點就退縮,是的,我們沒有!人生的路要自己走,自己闖,不是放棄了就有人幫你,我們只有成為一個知難而進,堅持不懈的人,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好好學習,才能闖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我同情他,同情他出生在那個黑暗、殘酷的舊社會下,有著因為四處漂泊的苦難經(jīng)歷,“每逢星期日,我就要拎著大口袋去大街小巷撿破爛!毖郾牨牭目粗H人一個個的死去卻無能為力“看著母親越發(fā)白無血色的臉,我的心一陣絞痛。”經(jīng)常受到那種身體和心靈的極度痛楚“他抓住我的頭發(fā),把我向墻角摔去,又拿起他的樹條,毫不留情的抽打在我的臉上、身上!钡覀儏s很幸福,我們每天可以吃飽穿暖,有學可以上但他卻很少有安寧的日子,他必須承受我們這個年齡所不能承受的東西,而我們在這種憂越的環(huán)境中,還停留在希望作業(yè)能少些的低層面上,怎能對得住我們豐沛的物質(zhì)條件,怎能對得住這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我們應該羞愧!
我羨慕他,羨慕他的.不抱怨和天真。我仿佛看見他干凈的眼眸里透露著心聲,那是一串串的問號;“為什么他們天天吵架,我卻成了出氣筒?”“為什么媽媽不要我,弟弟那么小離開就離開我了?”……然而,他并不抱怨,抱怨人世的不公,抱怨社會的殘酷,F(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孩子,一個個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到一點兒事就抱怨個不停,不會去自己解決問題,出了錯誤抱怨這個抱怨那個,然而阿廖沙就這樣默默忍受了老天的不公。
同學們,我們應該學習阿廖沙的堅強、忍耐,學習對任何事物的不抱怨。珍惜我們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努力進步吧!
童年讀后感7
泡在苦水中的童年——讀《童年》后有感
在當今社會,大多數(shù)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源源不斷的玩具,有一柜子的美味零食,更有父母的關愛時時刻刻圍繞在身邊。所以,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墒,當我們沉溺在蜜罐溫床中時,哪里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在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中,馬克西姆·高爾基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锻辍氛撬詡黧w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文中,阿廖沙·比什科夫三歲喪父后,由母親和外婆帶到外公家。在這里,阿廖沙看到了一系列令人作嘔的丑事?墒前⒘紊乘(jīng)歷的苦難,并非只有命運的折磨,還有對他形成陰影的人們的.危害。如,阿廖沙的外公就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人,他矮小、干瘦,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他殘酷的虐待工人伙計,甚至六親不認。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在破產(chǎn)后更加貪婪吝嗇,品格低下。雖然他曾是一位在伏爾加河工作的船夫,是一位生活的斗士與勇士;雖然他在向阿廖沙講述這些經(jīng)歷時,露出一臉真誠與興奮的表情;雖然他在教阿廖沙寫字時,體現(xiàn)了他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并不能改變齷齪不良的品性。
再如同那兩個粗野自私的舅舅。他們?yōu)榱朔旨耶a(chǎn)不顧兄弟情份而大打出手;他們惡意捉弄老長工格里戈里;害死了手藝高超的“小茨岡”;把阿廖沙的父親推進冰河里,使他雙手殘廢;甚至毆打他有孕在身的妻子……盡管身邊有一些沒有人性的人,但阿廖沙卻并沒有因此變壞。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比如,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那個忠厚老實、教導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長工格里戈里,那個進步知識分子“好事情”,以及他成長道路上出現(xiàn)的許多好心人,他們無一不是阿廖沙的良師益友。
當然,這其中不可或缺的文章亮點人物——外婆,她是一個令人影響深刻的美好形象。外婆為人善良慈愛,她愛所有的人,愛所有弱小的事物。她心甘情愿的承擔下生活中的一切壓力,但毫無怨言,不論是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忤逆……都熄滅不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樂觀開朗、能歌善舞,善于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人都驚慌失措時,只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硫酸鹽。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但這并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
以上這些或好或壞、性格鮮明迥異的人,促使了阿廖沙心地善良,善惡分明,不向強大屈服,堅信未來生活會更加美好、光明。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命運,卻可以掌握命運。不論出身地位,都可以有一番成就。既然,高爾基這樣的文豪可以在“苦水”中成長,那么,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快樂成長呢?對于書中的那句話,正是高爾基童年生活的最好詮釋——漫漫日月,憂傷是它的節(jié)日,火災是它在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
童年讀后感8
這天,我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深有感觸。
《童年》這本書寫得是高爾基的爸爸死了,高爾基跟媽媽來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家業(yè)開始衰弱,兩個舅舅在爭家產(chǎn)。外祖父變得粗暴,專橫。曾把跟他奮斗幾十年的格里戈里踢出大門,曾把高爾基打得失去知覺。而外祖母善良,慈愛。處處保護高爾基,她還有一肚子的童話。聽的連大人都贊嘆不已!
高爾基又在繼父那里生活,繼父又是一個五毒俱全的人,常常打高爾基的母親,所以他們又離開繼父,又到外祖父家,可此時外祖父家破產(chǎn)。不久母親又死了,高爾基只有自謀生路。
讀完《童年》我很是憤怒,因為反感外祖父,外祖父太粗暴,將高爾基竟打的失去知覺,因為他冷酷無情,竟把格里戈里踢出門外。
讀完《童年》我很臉紅,我們的童年是一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生活。而高爾基卻在和生活斗爭,童年充滿了仇恨。
聽了我的感受,那就珍惜童年吧!
不久前,我剛讀完《童年》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有著一個苦難的童年。讀完這本書后,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如今我幸福的生活,阿廖沙所生活的十九世紀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不幸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他三歲喪父,跟隨著痛哭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搬專橫的、瀕臨破產(chǎn)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生活。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經(jīng)常挨到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保護著他。在外祖父家,阿廖沙開始了自已的童年。
我覺得,是親人,或者有血緣關系的人,就會和諧相處。但讀完這本書后,忽然明白,原來有對你好的親人,也有對你不好的親人。阿廖沙在外祖父家,認識了很多親戚,這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在挨到外祖父的毒打的時候,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打架……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還好有那些對他好的人照顧著他,溫暖著他。如:阿廖沙勤勞、堅強、善良、和藹的外祖母;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茨岡。雖然阿廖沙生活在一個不好的環(huán)境里,但是,還好有那些對他好的人照顧著他,溫暖著他。
如今,許多孩子都是父母懷里的寶寶,我們是多么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不能再浪費;我們要開始為長輩們著想,學會體諒他們;不僅如此,我們更要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認真學習,感恩父母和長輩對我們的關愛。(鄧妙紅)
童年讀后感9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內(nèi)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時期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內(nèi)的生活斷面。文中的阿廖沙是一個尊重勞動和勞動者、渴求文化知識、憧憬美好未來,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敢于同惡勢力抗爭的人。而自幼喪父的阿廖沙,在外祖父家中體會到的艱苦,奠定了高爾基以后成為大文豪的基礎,也給了高爾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自信和力量。
文章語言細膩,運用了大量比喻,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并帶有含蓄的批判意識,既精辟又意味深遠,令人蕩氣回腸。
當我讀到其中優(yōu)美的'片斷時:“在她沒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xiàn),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接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深深體會到了外祖母對阿廖沙的愛。
文章描繪了許多人物,除了帶給我快樂,教我做人的外祖母外,還有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和獻身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這些都是阿廖沙童年的朋友,都是他的良師益友。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培養(yǎng)了他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反抗精神。
由此可見,阿廖沙從小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使阿廖沙在黑暗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自己并沒有被腐蝕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反而培養(yǎng)了他堅強、勇敢、正直的人格,雖然高爾基只讀過兩年的書,但他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豪,而幼年時期阿廖沙留給我們一片深思。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神奇的童年,而我現(xiàn)在的童年不象阿廖沙,從小就體會到人間疾苦。我們現(xiàn)在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這是阿廖沙最盼望的事,而現(xiàn)在的我們不正需要高爾基這種出淤泥而不染、愈挫愈勇的精神嗎?這樣最終才能成為社會棟梁之材。
《童年》的確是一本激人奮進、使人勵志的書,令一代代新人走向成功。阿廖沙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勇敢戰(zhàn)勝挫折的一個典型形象,《童年》也象一個偉大的天使,批判著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戰(zhàn)爭。
許多偉大的文學家都評價過高爾基的《童年》。丘科夫斯基曾說過:“《童年》不僅是一部藝術珍品,而且是高爾基的傳記,是他的全部創(chuàng)作的注解,對于我們來說是極為珍貴的!庇纱丝梢姡锻辍肥且槐径嗝从心哿Φ膭(chuàng)作作品。
《童年》一個又一個的片斷至今留在我的腦海,每當想起,心情就無比的澎湃。這部令我回味無窮的偉大創(chuàng)作,使我明白了只有戰(zhàn)勝挫折,翻越高山,才能登上頂峰,采得勝利的果實,真正成為一個勇敢、堅強、正直的人。
童年讀后感10
最近我讀了孫云曉教授的《捍衛(wèi)童年》一書,感觸頗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篇頭語:“人們習慣把兒童與明天聯(lián)系在一起,似乎是為了明天才重視兒童,這不全面。人生每個階段都有獨特價值,童年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為了長大成人。兒童的名字是明天更是今天,捍衛(wèi)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神圣天職。”這段話給我以極大地震撼。父母們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把自己沒有能夠?qū)崿F(xiàn)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安灰尯⒆虞斣谄鹋芫上”,為了好的成績和名次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背負沉重的負擔,成年人的幸福和不幸往往從童年找深刻原因。讓孩子的天真、爛漫、快樂的童年變成灰色的'童年。還給孩子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職責。
《捍衛(wèi)童年》重點談“童年恐慌”這個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即兒童因面臨巨壓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焦慮心態(tài)。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與學習有關的壓力是他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壓力,且呈現(xiàn)逐漸增長的趨勢。巨大的學歷壓力扭曲了兒童的學業(yè)動機和人格發(fā)展,導致兒童認知需要缺乏,競爭需要強烈,人際關系不良,使兒童失去快樂,童年過于短暫,甚至導致兒童厭學,厭惡生活,導致有些兒童采取極端手段來逃避壓力。這就是“童年恐慌”。
孫教授的“童年恐慌”原因分析有三:第一,父母過高的學歷期望和不當?shù)慕逃绞绞菍е隆巴昕只拧钡囊粋直接原因。第二,教育評價指標單一,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是導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第三,社會上扭曲的價值觀念和輿論導向是導致“童年恐慌”的深層原因!安灰尯⒆虞斣谄鹋芫上”這句口號,被廣泛地誤導成競爭越早越好,完全背離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而如今的社會,如今的家長正是在這種口號的誤導下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不斷的讓孩子奔波于特長班、加強班、補習班,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實際情況,不要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有些父母也許剛開始并沒有給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們的“胃口”挺大,孩子差一點就要求孩子好,當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這樣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要求一步步躥了上去,其目標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盡管口頭上不對孩子提過高要求,但這種沒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他會在無形中變得焦慮。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永遠爭第一的心態(tài)未必對孩子有利。
父母應該學會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當孩子身上有一些缺陷存在時,只要無傷大雅,父母不妨和孩子一樣“視而不見”,大可不必對孩子進行責備,引發(fā)無謂的恐慌危機。當然,這種“視而不見”并非真的放縱不管,而是不讓孩子總是那么緊張,我們應該選擇適當?shù)臅r機以適當?shù)姆椒ㄈソ鉀Q問題。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遠離“童年恐慌”,還給孩子天真、爛漫的、快樂的童年。
童年讀后感11
《童年》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出生在俄國的一個木工家庭,他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jù)他童年的生活寫成的自傳體小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折磨,外祖父經(jīng)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jié)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處在這樣丑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
作品中的外祖母是最慈藹的,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fā)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chǎn)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成功地描寫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fā)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钡桥c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fā)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么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chǎn)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xù)。
看完這本書,我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xiàn)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
童年讀后感12
《童年的秘密》一書是著名意大利蒙臺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屆蒙臺梭利會議在英國牛津舉行之際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童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兒童是“人類之父”,僅有發(fā)現(xiàn)和解放兒童,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锻甑拿孛堋芬粫议_了兒童成長的奧秘,提出了一系列極富革命性的理念。書中詳細闡述了兒童有吸收力的心靈及其功能、身心發(fā)展的敏感期、重復操作的重要性、導向內(nèi)在約束的自由、工作中的專注和歡樂、社會性發(fā)展等,是一本了解兒童發(fā)育和成長秘密的生動著作。經(jīng)過對這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了很多的啟示,現(xiàn)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談一下我的體會和認識。
首先,應加強對孩子的理解。在兒童發(fā)展的`過程中,盡管成人為兒童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甚至為了兒童的成長采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必須能夠發(fā)展的很好,因為成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fā)來認為兒童應當怎樣發(fā)展,怎樣發(fā)展會更好()。這樣成人就使兒童用“自我的身體,別人的大腦”在發(fā)展,而并非是兒童利用自我的身體和自我的大腦并輔之成人的幫忙來發(fā)展。
其次,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成人總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顯然缺乏尊重。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本事只能理解,但長期以往將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yōu)榇烁械讲豢衫碛。成人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孩子會自我沉迷于一些完全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fā)現(xiàn)、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覺得浪費時間,最終完全由家長代勞,勒殺了孩子探索發(fā)現(xiàn)的興趣。
第三,應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會驅(qū)使著兒童不斷周圍的事物發(fā)生了解的興趣,家長不應當限制兒童感知的范圍和自由選擇,而是盡可能的多為其供給發(fā)展環(huán)境,以滿足兒童的自由選擇,這樣兒童就會獲得更多的感興趣的事物,兒童經(jīng)過對一個個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地重復練習,就會為兒童今后的發(fā)展供給更多的可能空間。
最終,應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我們無疑是深愛著自我的孩子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勞作、操心費力,但換不回孩子的理解響應,甚至往往孩子對此無動于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孩子的愛過于武斷、過于包辦、過于專制。對孩子,愛是立場,但愛更需要智慧。
童年讀后感13
阿莫納什維利把整個心靈都獻給了兒童。在他看來:只有把自己當做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只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的重現(xiàn),才能使之日益完善起來;只有全心全意地關懷兒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人道的教師。
阿莫納什維利曾遇到一個名叫列里的小女孩。她文靜沉默,安靜得讓人一點聲音都聽不到;她做事沒有主見,總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別人布置的任務。阿莫納什維利清楚,如果現(xiàn)在不把列里內(nèi)在的某種正在沉睡的東西喚醒,那將會對她以后的人生產(chǎn)生很多不利的影響。她為什么會這樣?阿莫納什維利和她父親溝通交流,明白了原委。
他問列里的父親:“您為什么不讓女兒頑皮?”這位父親被這個“稀奇古怪”的問題驚得聳了聳雙肩。
“您自己會不會頑皮?”阿莫納什維利緊接著又問。
“不會。我干嘛要頑皮?”列里的父親更是萬分詫異地瞪大雙眼看著眼前的這位老師。
阿莫納什維利耐心地向這位父親解釋:“如果一個兒童頑皮,那表明他的智力、體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發(fā)和發(fā)展。頑皮是童年的智慧,家長應該理解這種智慧,并促進其發(fā)展!彼苯亓水?shù)刂笇Я欣锏母赣H要學會跟女兒一起頑皮。
之后,家中出現(xiàn)的景象讓列里的母親備感驚異:丈夫和女兒坐在用椅子拼成的“輪船”上,扯著嗓門“嗚——嗚——嗚”地長鳴“汽笛”!“輪船”不停地劇烈搖晃,因為海上突然刮起了“風暴” ……
在和父親盡情地游戲玩耍中,列里漸漸轉(zhuǎn)變了。她再也不是那個任人擺布的小木偶,她變成了一個樂觀愉快和頑皮的女孩。
阿莫納什維利喚醒了列里的頑皮意識,有效地“修復”了她潛在的智慧,讓她變成了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有著充分的警示和啟迪意義。我們身邊常常有一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讓老師頭疼不已。如果我們也能像阿莫納什維利那樣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頑皮的兒童往往是一些頭腦靈敏、樂于與他人相處并且有幽默感、能積極幻想的孩子。
頑皮是兒童的可貴品質(zhì),有時頑皮的兒童可能會受到批評,但他們更需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和鼓勵。倒是那些聽話的乖孩子,十分需要老師喚醒他們頑皮意識,去修復“缺陷”,激發(fā)智力生長。就如阿莫納什維利所言,“被喚醒的頑皮可以恢復人內(nèi)心的一切。頑皮——這就是生活本身,是樂觀主義和幸福信念的體現(xiàn)”。兒童的頑皮和頑皮的兒童給我們提供了豐厚的養(yǎng)料,它使教育者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
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阿莫納什維利總是喜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細心呵護他們稚嫩的心靈,用心傾聽發(fā)自他們內(nèi)心最深處的聲音。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高于一切。童心的復蘇是教育教學靈感的最為純正的源泉。
童年讀后感14
記得小時候,我是一個特別愛哭的女孩。那一次,媽媽帶著責罵的口吻說,小露,一點點挫折,怕什么,女孩子也要堅強。我站在一旁,鼻子透射著一層羞澀的紅暈,還泛這淚光的小眼一眨眨地看著媽媽。堅強?這個詞不禁在我的腦海中似懂非懂地徘徊著……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捧起了《童年》這本中外聞名的著作,“堅強”這個字眼再一次沖擊了我的心房。《童年》是高爾基人生中一段真實的悲慘遭遇,一段痛苦的深情回憶!對它的詮釋只有一句話:“漫漫日月,憂傷是它的節(jié)日,火災是它在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是的,可憐的阿廖沙在殘暴的.沙皇統(tǒng)治時期,吃盡了苦頭。三歲喪父的他,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chǎn)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
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丑事:爭奪財產(chǎn)、打架斗毆、愚弄毒打兒童。層出不窮的暴行和丑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過氣來,只有外祖母是他唯一最親近的親人,她的善良、正直、勇敢終于使阿廖沙看到了光明,哺育了他對生活的反抗精神和堅強品質(zhì)。也許,命運總是在捉弄他,被迫之下,阿廖沙過早地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飽嘗生活的艱辛。但是,阿廖沙還是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戰(zhàn)勝了自我,登上了萬人敬仰的文學圣壇。
我被書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高爾基的命運深深牽掛著。我流過淚,與他同苦;我歡笑過,與他同樂。他的堅強性格,難道不是用滴滴沉痛、辛酸的眼淚積淀而成的嗎?有人說:“環(huán)境可以造就一個人”,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天地里,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變得骯臟,而是越加開闊、光明。他的眼淚永遠只在心中流淌,搭建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堤壩。我嘆息著他的歷程,更思考著我的人生。
在依山傍水的家鄉(xiāng),我呱呱墜地,降臨在一個開心美滿的家庭。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親人問寒問暖的關懷;伙伴們天真無邪的友愛。歡樂的音符,時時灑落在我的身邊,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無憂無慮地開始了。眨眼工夫,我走進了書香四溢的校園,充實的一天伴隨著瑯瑯的讀書聲拉開了序幕。老師辛勤地傳授著知識,同學們激烈地互相探討,莘莘學子的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吮吸著春風雨露的恩賜——接受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知識,茁壯成長。
在這片布滿善良,純潔,樂觀,蕩漾知識浪花的海洋中,我享受著人生快樂的時光,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一種可貴的精神——堅強。高爾基的品格正是我的一面鏡子,看著他,我愈覺慚愧,不禁想起一個又一個遇到困難時流淚不止的鏡頭。是!我要學習高爾基,學習他的堅強勇敢,敢于面對一切挫折,在逆境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未來。
的確!堅強背后,是辛酸的眼淚。我要揮灑這些寶貴的淚珠,在人生新的篇章上增添上更加絢麗的色彩——“堅強”。
童年讀后感15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這么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shù)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睂Υ,我也深有同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家長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成人看孩子做事“不順眼”,怕孩子浪費時間、打壞東西等,總是讓孩子按照他們的節(jié)奏來生活。當他們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們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的時候,這時他們就會按捺不住自己地想去幫助這個兒童。
早上起床時,孩子正在努力地學著自己穿衣服,父母看見了,非但沒有給予表揚、鼓勵,反而擔心孩子穿衣服的速度太慢,會耽誤自己的上班時間,于是一把奪過孩子手中的衣服,麻利地為孩子穿戴整齊。當一個成人看到自己的`孩子端了滿滿的一杯子水,正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動著步子時,他就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摔倒。內(nèi)心的種種擔憂迫使他快速地從孩子手中將杯子奪過來,不讓孩子自己端杯子。
另外,迫于現(xiàn)代社會競爭的激烈,有些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給孩子報這報那的輔導班,雙休日時,家長帶著孩子穿梭于各種學習班,小小孩子沒有了游戲時間、沒有了童年的歡樂。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jīng)常犯這樣的錯誤。
由此我想,成人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shù)膸椭蛞圆豢茖W的教養(yǎng)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么、看到孩子發(fā)生錯誤急著想干預些什么,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其自然地展現(xiàn)和成長。還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最好的教育或許就是不教。這也許讓那些擁有“滿腹經(jīng)綸”的父母們大吃一驚,但,事實確實如此。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臺梭利毫不留情地對成人進行了斥責,他把成人對兒童的關愛看作是成人的自私自利,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會走彎路,或出現(xiàn)一些錯誤的舉動,但在孩子面前,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
試想,如果沒有成人組成的人類社會,一個嬰兒怎么會憑自己的能力而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更好的適應社會。成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適應社會并能夠生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成人參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性格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對論,但依照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總體來說,人類還是在不斷的發(fā)展的,人類的教育總體來說還是好的。
現(xiàn)在,部分家長還缺乏正確的引導,我想,只要將正確的方法加以推廣,科學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更加智慧無比的!所以,作為教育者,尤其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我們更加感到了肩上任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