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影響力》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影響力》讀后感1
《影響力》一書從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六個原則全面闡述了人的社會心理行徑,從而為我們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無意識行為和買賣博弈,政商常用伎倆等行為作了很好的闡述。以下我分別從這六個原則來陳述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互惠原則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可以說古今中外這種盡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觀念已深深的銘刻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甚至中國儒教倡導的以德報怨更是深化了這種意識!當然好的傳統(tǒng)美德,仍需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別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好辦法!
互惠原理適用于強加的恩惠,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的一些好處就能觸發(fā)我們的虧欠感,甚至可以觸發(fā)不對等交換,因為虧欠感讓人掛懷而且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試圖不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這很容易給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現(xiàn)在“服務至上”,這背后就是運用了“互惠原理”人類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絕商家推薦的東西和服務了。
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有時候也要懂得拒絕對自己無關緊要的東西和服務,果斷地說“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做到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企圖就置之不理。特別是面對互惠式讓步時,別人一開始可能對你提出一個你無法接受的請求,當你拒絕時他再提出一個小的請求,你會因為之前的拒絕而感到有所虧欠,轉而從不順從變成了順從,須謹防這樣的坑!不過大部分人對這些沒有免疫力,有時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諾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wěn)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反之則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選擇或采取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來壓力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會想方設法以行動證明之前的決定是正確的。正如之前在電視劇中出現(xiàn)的場景一樣,經(jīng)常會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對天發(fā)誓,這樣雖然在觀眾看來很可笑,但是當你身處發(fā)誓一方的立場時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愿望。
當我們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我們自然就會去捍衛(wèi)這種選擇,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為向大家證明自己做的'沒錯。所以有時候重要的并不是選擇本身,而是你為了這份選擇而去奮斗并最終取得的成績。人具有惰性,在面對抉擇時經(jīng)常像鴕鳥一樣想盡快把腦袋埋進土里,再也不動腦筋了。所以人們這種不假思索的機械反應常常為某些人所利用,他們可以慢慢從你身邊的人入手,讓你做出對他們的承諾,再以他們的需求來向你們索取利益。
承諾可以改變一個人,我們可以用筆寫下甚至向眾人承諾的方式來逼著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比如戒煙戒酒等。承諾會影響行為,相反行為也會影響承諾,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就比如書中講到的美國學生加入學校兄弟會所需要的地獄周式的嚴苛入會儀式。雖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詬病但還是深得會員的認同。能夠成功入會的學生對兄弟會有著深深的認同感和惺惺相惜感。畢竟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松松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環(huán)節(jié)和花樣也是很好地運用了這個道理,讓新進員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
三、社會認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因為對多數(shù)人來說,很多意見都是人云亦云,抱著從眾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而沒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類卻很容易受到排擠,他們因為能看透真相而與眾不同,這也成為了招封殺的理由!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jù)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判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現(xiàn)在社會上很多別人有難無人幫忙甚至圍觀的事件都是因為大家在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下,特別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責任分散,大家見機行事,都不想做出頭鳥而導致多元無知效應,最后落得見死不救的悲劇。向相似的人看齊造就了著名的“維特效應”(“維特效應”指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fā)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fā)表后,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fā)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tài)例證。這些人根據(jù)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而決定自己怎么做。這也是導致自殺事件遭媒體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頭笑聲”,選秀節(jié)目可以買到的“煽情”觀眾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體現(xiàn)。
弄清楚原理后,我們可以反過來為之所用。比如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以直呼某個人幫忙,這樣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為自己贏得時間!基于交通自殺事故曝光后,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出行方式,讓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當?shù)刈詺⑷说慕煌üぞ卟灰粯印nI導要善于安排群體內部條件等。
四、喜好
“愛屋及烏”,現(xiàn)在很多公司借助鋪天蓋地的名人營銷而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大多數(shù)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對于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在決定是否購買該產(chǎn)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chǎn)品本身好惡強兩倍!服務的宗旨就是讓消費者喜歡上你這個人,而不只是產(chǎn)品本身,這是粉絲經(jīng)濟和發(fā)燒營銷的根本。當然讓人喜歡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說外表魅力,與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維,接觸與合作等。研究表明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點,比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我們也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會下意識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應。有時甚至夸張到我們在不認識選舉人時會選擇名字熟悉的人。
同樣的,根據(jù)條件反射和關聯(lián)原理,愛屋及烏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祥。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哪怕報消息跟壞消息一點關系也沒有。天氣預報員就經(jīng)常成了氣候變幻莫測的替罪羊。
包括飯桌談生意,體育粉絲關聯(lián),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跡地方相連等都是希望借助這種積極的聯(lián)系來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敖煺叱,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盡量讓身邊正能量的東西多起來,因為大家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五、權威
“跟著權威走”,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權威可以從一個人的頭銜,衣著,身份標志如名車名牌等來展示。畢竟,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tǒng)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文中講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館和陌生人閑聊,每當他一說自己是教授,人際交流的氣氛馬上就變了。前半個小時風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換了個人:他們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乏味透頂。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場激烈的討論,現(xiàn)在卻只能帶來一串文縐縐的附和。確實頭銜除了能讓陌生人表現(xiàn)得更恭敬,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里顯得更高大。這也是喜好原理的體現(xiàn)吧,頭銜越大感覺長得越高大威猛。也難怪那些行騙之人總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凈和得體!
因此,要辨別真正的權威,不要被外在的這些蒙蔽了雙眼,要學會以知識辨知識,通過自己實踐檢驗來看清本質,況且現(xiàn)在很多磚家經(jīng)常被拍磚!在還沒確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風!
六、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會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fā)人們的行動力。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
商家很會玩弄這種手法,經(jīng)常人為地制造缺貨的現(xiàn)象制造稀缺騙局來使消費者入網(wǎng)。什么大甩賣之類的很多都是噱頭而已!究其深層原因,“物以稀為貴”的原理背后是人們自由選擇權的減少。人類追求自由有很久的歷史了,當很多事物還在的時候并不會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覺得可貴!最能說明這一原理的是經(jīng)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這對年輕人感情和行為的強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聽憑這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他們的濃情蜜意說不定只是初戀時短暫的沖動罷了。正是兩個家族設置的龐大障礙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即將失去的愛情的追求,自由愛情變得稀缺使情侶雙方覺得彼此更加相愛,更想結婚了。這同時也有承諾和一致原理的體現(xiàn)!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fā)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讓信息變得可貴,不一定非要封殺它,只要把它變得稀缺就行了。這也是人們對得不到的信息變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許這也是很多信息屢禁不止的原因吧。
為了避免在賣場或者在拍賣會上頭腦發(fā)熱,我們必須做到一旦在順從環(huán)境下體驗到高漲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提醒自己:說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須謹慎行事。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并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總體讀下來,感覺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學問”,跟《牛奶可樂經(jīng)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還需要自己對身邊的世界多思考和觀察,做一個理性的人!
《影響力》讀后感2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B.西奧迪尼,全書分為8章,分別講述了營銷人員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響的武器,2互惠,3承諾和一致,4社會認同,5喜好,6權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響力。其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平日里經(jīng)?梢钥吹降,還有一些是我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并且讓我突然覺得,社會科學其實也是很深奧的。希望我的老師原諒我,雖然我是學經(jīng)濟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興趣還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總覺得社科的東西有些華而不實。通過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讓我看到了在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博大精深的體系,原先我總是搞不懂他們是作甚么的,更重要的是我沒有看到在經(jīng)濟方面它的實用性,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對過于理論化的東西有種很難說明的排斥感。
影響是一種行為,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為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而過往的經(jīng)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于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jīng)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御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于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jīng)歷著,也許剛剛經(jīng)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么會這樣呢?”,等閱盡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不過現(xiàn)在我的觀念轉變了,我看到了在社會學方面,科學規(guī)律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jīng)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guī)律來自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jīng)驗,F(xiàn)代社會太復雜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龐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這種規(guī)律的人輕松的掌握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們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判斷力,或者說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有時就算知道被騙,人們仍然踏進圈套,僅僅是因為希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么做,于是我們這么做了,可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必須這么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將這本書中描述的情形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較時,事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樣的!記得以前看《蘇菲的世界》時,里面有一章講存在主義的,說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當時我不太明白,現(xiàn)在我也許有些明白了。人總是自以為自由的做著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其實早有了潛在的規(guī)律,操縱著一切,人的意志只是嚴格的執(zhí)行著它的決定而已,人并不擁有絕對的自由。突然想起這個道理初中的政治課就講過了,不過當時只是談到了人不能因為自由而隨心所欲的做事,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那時這實在是說教氣味太濃厚的一句話,也就沒有在意。現(xiàn)在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對于我來說,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于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作為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角色,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我們說話,怎樣做能讓我們的產(chǎn)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我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為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啟“火雞媽媽”身體里的磁帶,能給我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幫助我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能力,為客戶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說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心理游戲的樂趣。
現(xiàn)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么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秘源自于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著當“心理學”與“經(jīng)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只要是看過,以后在生活中就難以避免的要給某某事情對號入座。難怪,這本書要以“社會心理學著作”示人而非“銷售技巧”!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懂得了,學會了,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玄機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實惠,僅此一點,足矣!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B.西奧迪尼,全書分為8章,分別講述了營銷人員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響的武器,2互惠,3承諾和一致,4社會認同,5喜好,6權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響力。其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平日里經(jīng)?梢钥吹降,還有一些是我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并且讓我突然覺得,社會科學其實也是很深奧的。希望我的老師原諒我,雖然我是學經(jīng)濟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興趣還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總覺得社科的東西有些華而不實。通過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讓我看到了在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博大精深的體系,原先我總是搞不懂他們是作甚么的,更重要的是我沒有看到在經(jīng)濟方面它的實用性,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對過于理論化的東西有種很難說明的排斥感。
影響是一種行為,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為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為模式”,而過往的經(jīng)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于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jīng)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御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于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jīng)歷著,也許剛剛經(jīng)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么會這樣呢?”,等閱盡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不過現(xiàn)在我的觀念轉變了,我看到了在社會學方面,科學規(guī)律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jīng)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guī)律來自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jīng)驗,F(xiàn)代社會太復雜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龐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這種規(guī)律的人輕松的掌握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們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判斷力,或者說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有時就算知道被騙,人們仍然踏進圈套,僅僅是因為希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么做,于是我們這么做了,可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必須這么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將這本書中描述的情形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較時,事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樣的!記得以前看《蘇菲的世界》時,里面有一章講存在主義的,說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當時我不太明白,現(xiàn)在我也許有些明白了。人總是自以為自由的做著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其實早有了潛在的規(guī)律,操縱著一切,人的意志只是嚴格的執(zhí)行著它的決定而已,人并不擁有絕對的自由。突然想起這個道理初中的政治課就講過了,不過當時只是談到了人不能因為自由而隨心所欲的做事,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那時這實在是說教氣味太濃厚的一句話,也就沒有在意,F(xiàn)在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對于我來說,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于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作為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角色,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我們說話,怎樣做能讓我們的產(chǎn)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我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為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啟“火雞媽媽”身體里的磁帶,能給我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幫助我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能力,為客戶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說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心理游戲的樂趣。
現(xiàn)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么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秘源自于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著當“心理學”與“經(jīng)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只要是看過,以后在生活中就難以避免的要給某某事情對號入座。難怪,這本書要以“社會心理學著作”示人而非“銷售技巧”!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懂得了,學會了,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玄機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實惠,僅此一點,足矣!
【《影響力》讀后感】相關文章:
《影響力》讀后感05-22
影響力的讀后感04-10
影響力讀后感02-13
《影響力》的讀后感05-25
(經(jīng)典)《影響力》讀后感09-04
影響力讀后感06-26
《權力與影響力》讀后感12-13
影響力讀后感范文05-17
關于影響力讀后感范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