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讀后感 推薦度:
- 桃花源記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桃花源記讀后感集錦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讀后感1
候鳥穿過地球,麥苗化作啤酒,我在春天的角度里停留,想念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我想了許久,許久。想起了美好的事情。
在戰(zhàn)火紛飛的晉朝,陶淵明想象出了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多好: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民風(fēng)淳樸,寧靜安樂。在那個年代,是誰都會向往。
世外桃源真美,我也有我的桃源。
我的桃源就是如今家鄉(xiāng)小時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池塘。那是我的樂園。小時候,一放學(xué),三二成群的伙伴,就必須得到那去。池塘邊,楐樹隨風(fēng)飄揚,荷花姐姐和荷葉妹妹也在跳舞。歡笑聲中,伙伴們玩起了水,你一腳我一腳濺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小魚兒也閑不住,搖擺著尾巴,水上水下的,似乎怎么玩也玩不夠。
但就在我十歲的時候,我離開了它,來到城市。
親愛的柳樹,你還記得嗎?我常常坐在你的背上,和你親愛的小鳥,小蟲家人一起玩耍;荷葉荷花你們是我見過最美的小花小草,但我想對你們說對不起。我不應(yīng)該破壞你們的美,我時常忍不住摘下你們放在家里,因為你們真的是太美了;小魚兒們,你們還在嗎?我還想和你們一起比賽游泳呢;我親愛的`伙伴們,你們還好嗎?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如果我們再見面。
美麗的池塘,請你等著我。
親愛的小伙伴,請你們想著我。
美麗的桃源,我會回來的!
桃花源記讀后感2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fēng)轉(zhuǎn),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dāng)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fēng)中漫游,經(jīng)歷了磨難,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蕩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jīng)歷,生命已經(jīng)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dá)的是陶淵明當(dāng)時的生活態(tài)度。
這首詩悲涼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眳s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并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xiāng)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biāo),對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xiàn)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nèi)容發(fā)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源記讀后感3
讀過《桃花源記》的人都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美麗無比的地方。
人間最美是田園,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們生活富足,相處和諧,是一塊人間的樂土。
陶淵明的寫作很藝術(shù)。開頭“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給人一種身處夢境的感覺。第二段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這句話很奇妙,仿佛隔絕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說,桃花源距離我們并不遠(yuǎn),只要跨過那座小山,我們都可以擁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個理想的地方。他們熱情好客,看見漁人來了“設(shè)酒殺雞作食”,這是豐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是真實可信的'——“先世避秦時亂”。如果當(dāng)時的人找得到這么一個地方,誰都會這么想。
尾聲用真實歷史人物作證,故事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濃郁。
網(wǎng)上有謠言說:桃花源是個鬼地方。此話怎講?說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們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們幾百年不換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燒給他們的……簡直是“鬼話”連篇。
學(xué)習(xí)歷史的我們知道,陶淵明當(dāng)時戰(zhàn)亂貧窮的現(xiàn)實很是不滿,他就虛構(gòu)了一個理想社會——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覺得從秦朝到東晉,歷史過去了好幾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已經(jīng)有學(xué)者指出,這只不過是陶淵明著文時的疏誤,我們不必太較真。
現(xiàn)代人,都一窩蜂地往城里鉆,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緊張白天黑夜忙得不可開交。孰不知,人間最美是田園。你看那桃花源風(fēng)景美如畫,你看那田間地頭的綠色無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戶戶有余糧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樂呵呵……
讀著《桃花源》,走進(jìn)桃花源,人間最美是田園。
桃花源記讀后感4
讀完《桃花源記》,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gòu)造了一個多么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蔽曳路鹩辛艘环N身臨其境的感覺: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機(jī)勃勃,爭奇斗艷,頓時使人飄飄渺渺;ǘ渲型钢囮嚽逑,無不使人忘記煩惱與憂愁。’而“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來時桃花源中人們好奇的爭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淵明借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倒出了在東晉時期腐敗的社會中人們期望的和平。的確,在那時桃花源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說到和平,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F(xiàn)在這個世界中,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貪婪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蚁,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墒翘一ㄔ粗皇且粋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F(xiàn)在這個社會,自私,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個世界。這些可笑的想法,只會顯示出他們的丑陋。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覺得丑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lán)的天空,蓋住了天真的.笑容,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
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丑陋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地固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xù)促進(jìn)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有無,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5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幼時,讀不懂陶淵明,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如今細(xì)細(xì)品味,猜想著那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地方!
春天,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手上捧著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清風(fēng)徐徐,任憑那無數(shù)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樹葉有的已經(jīng)長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一起,朦朦朧朧,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覺睡醒,身上早已蓋了一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啊。
夏天,是生機(jī)盎然的季節(jié)。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避暑山莊”。瞧!桃樹長的多旺盛啊,樹葉竟是那樣密,密的漏不下一絲陽光。偶爾微風(fēng)吹過,樹葉搖曳,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陽光便從樹縫兒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自從《桃花源記》被現(xiàn)代人譯出來后,震驚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創(chuàng)建一個“桃花源”。為了尋找它,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盡管我們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勞,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的一種精神寄托罷了。
等我們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歸航之時,回到家鄉(xiāng)之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是啊,家鄉(xiāng)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鳥鳴聲聲、花香陣陣,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zhèn)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
愿天下所有人永遠(yuǎn)銘記自己的家鄉(xiāng)。記住,家永遠(yuǎn)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6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xué)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鄙钤跂|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期望寄托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dá)了他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yōu)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勞、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歡樂,這是我們此刻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yǎng)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撫養(yǎng),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遠(yuǎn)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此刻人做不到的一點,經(jīng)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但在當(dāng)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向吸引著人們。
經(jīng)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fēng)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yè)的夢想社會,寄托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時對當(dāng)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記讀后感7
從古至今,在人們的印象中,桃花源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那里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
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一向正直品潔,因看不慣世俗污穢,辭官隱居。又因東晉的腐敗,作者對社會感到不滿與厭惡,于是借此文抒發(fā)自己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記》一文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
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曠,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邊翠綠的桑竹。在這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中人們和諧相處。這里沒有腐敗政權(quán)的壓迫,沒有繁重的賦稅,沒有饑餓,更沒有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這里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jī)盎然的景象;這里“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且男女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也怡然自樂。這里不僅環(huán)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對于外來的一位客人——漁人,不是冷漠,而是熱情地邀請回家做客,設(shè)酒殺雞作食。待客的方式有點兒像大豐收時那種狀況,這里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們勤勞和諧,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當(dāng)桃花源中的人們都聽說了有位客人來時,都來問訊,并友好的邀請漁人到自己家做客。
學(xué)完《桃花源記》后,我對作者虛構(gòu)的桃源,倍感親切。正如“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花源記讀后感8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gòu)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huán)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jī),寧靜優(yōu)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dāng)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jìn)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yuǎn)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chǎn)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lán)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可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xù)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xí)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9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我踏著小碎步,吟著“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fēng)。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xiàn)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fēng),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著嬌美的身姿。
一株桃樹,托起一團(tuán)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tài),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著,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只小蝴蝶交談;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云;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fēng)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為泥。
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當(dāng)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zhǔn)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說:“別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嬌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許許多多這么嬌小,柔弱的花瓣,艱難地?fù)纹鹆艘黄利惖娘L(fēng)景。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
我望著桃花,會心一笑,燦爛的笑容,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記讀后感10
東漢末年,兵連禍結(jié),社會黑,暗,民不聊生,而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里。,詩人陶淵明卻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當(dāng)時已辭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與絕望,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桃花源記》,而在他寫這篇文章之時可曾想過:與其坐在深山之中做無用的發(fā)泄,卻還不如盡一番力來改變世界。
話說當(dāng)年,楚漢之爭,霸王項羽可謂有絕對優(yōu)勢。但由于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終武夫輸給了智慧,無奈只能落了個自刎烏江。如果項羽懂得卷土重來,懂得忍辱負(fù)重,懂得回到起點從頭來過,也許歷史就得改寫。如此之癡,可笑哉!
再回到陶淵明,因家境貧寒,29歲的他走上仕途,幾十年間,他歷任多職,最終因忍受不了官場的黑暗而罷官歸隱。但如果此時陶淵明并未罷官,而是以自己的清廉,自己的正直來告誡世人,教導(dǎo)世人,或許事情的結(jié)局就不會是這樣。
雖有這些不懂拐彎的“癡”人,卻也不乏懂得從頭來過的“明”人。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為了霸主地位展開激烈的爭斗。一次激戰(zhàn)中,越國慘敗,越王勾踐無奈被俘。從一個萬人之上的`國君到一個階下囚,勾踐的人生跌倒了谷底。但是,他并沒有絕望。十幾年的臥薪嘗膽,等待著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jī)會,勾踐抓住機(jī)會,反敗為勝,再次稱霸諸侯。懂得從頭來過,勾踐終于成為了一代霸王。
學(xué)會從頭來過把,朋友!消極避世,那是癡者的做法;氐狡瘘c,重新再來,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更加絢麗!
桃花源記讀后感11
一片漫無盡頭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飄灑,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進(jìn)虛無的世界,一片安靜祥和,充斥著歡聲笑語,沒有紛爭和戰(zhàn)亂,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美夢,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睜開眼,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過眼云煙罷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夢,也仍舊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場。但我不一樣,我寧愿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安磺螵毐茱L(fēng)雨外,只笑桃源非夢中。”
我認(rèn)為,美好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在我們的身邊,不一定非要窮盡一生尋找一個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無處不在:美好,可以是與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閑談;美好,可以是與摯友一起開懷大笑;美好,可以是剛好買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說;美好,可以是連續(xù)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來的努力被認(rèn)可……美好,就在我們身邊。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F(xiàn)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實;現(xiàn)實也許黑暗,但并非尋不到瑩瑩光亮。
比起夢里沒有紛爭的桃花源,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并存的現(xiàn)實生活;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歡隱于生活中,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為樂;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吧碓跓o間,心在桃源!敝灰谌肷,享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一樣。
桃花源記讀后感12
大家應(yīng)該都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桃花源記》這篇課文。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zhàn)亂,沒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沒有戰(zhàn)亂。貧困,有的只是幸福,快樂。作者通過想象,把“桃花源”這個地方的景致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
第一處: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從這句中可看出這里的人已經(jīng)很久沒有出去了,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從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說是因為戰(zhàn)亂的話,那他們早就出去了,因為戰(zhàn)爭是不會一直停在一個地方的。
所以說,他們留在這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地方仿佛人間仙境,樹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居住。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里,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家園。
第二處: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他應(yīng)該還記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再看下面一段內(nèi)容:
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終沒有找到,這是為什么呢?
不過,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作者的這個結(jié)尾倒是提醒了我們,若我們也想有這樣一個真正的桃花源,就應(yīng)該保護(hù)環(huán)境,不準(zhǔn)濫砍濫伐,共同建造一個屬于我們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3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資料是作者根據(jù)廣大人民的愿望與自我的理想而憑空虛構(gòu)的。他虛構(gòu)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那里生活著一批幾百年前為避戰(zhàn)亂而躲到那里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鞓,桃花源里的.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fēng)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dāng)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gòu)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處。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當(dāng)時長期戰(zhàn)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擺脫剝削,壓迫,用自我的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qiáng)烈愿望,同時也表現(xiàn)出自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這篇文章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非但沒有遵守自我的諾言,還帶領(lǐng)別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礻是他的報應(yīng)吧。我們每個人都就應(yīng)遵守諾言,因為這不但是別人對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對自我的,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別人會怎樣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對桃花源里的人說: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此刻已經(jīng)有了電視機(jī),電冰箱,空調(diào)……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此刻那里已經(jīng)沒有戰(zhàn)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此刻的科技可發(fā)達(dá)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樣,每一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14
我乃一介莽夫,以捕魚為生。這幾年戰(zhàn)火連連,皇帝老兒只顧玩樂,不問朝政,搜刮民脂。我現(xiàn)在家徒四壁,難以供給老妻和小兒,是在郁悶。
今天,我照往常一樣道河邊打漁,真希望天公作美,能賞我?guī)拙W(wǎng)。前兩天我已收了幾回空網(wǎng)了,隔壁柴夫大傻人家天天都能被一捆柴回家,為什么山認(rèn)樵夫給樹,而水認(rèn)漁夫不給魚呢?我就這樣發(fā)著呆,驀然一驚,發(fā)現(xiàn)周圍景色全變了樣,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林,竟沒有別的一棵樹,小草清新嫩綠,花兒鮮艷美麗,桃花漫天飄舞,一層層淡淡的云煙繚繞在四周,一股清香在四周氤氳開來。我十分詫異,這個年頭兵荒馬亂的,怎么會有如此美麗的地方呢?我想弄清個究竟,看看桃林后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繼續(xù)搖槳前行,桃林在河水的源頭就盡了。前面有一座小山,山前有個洞,仿佛還透出了星星亮光。莫非這是那個賊窩的藏寶點?我心里有點欣喜,便將船鎖好,進(jìn)入了山洞,開始洞口很窄,我只得側(cè)身通過,又走了幾十步,山洞豁然開闊敞亮了起來,我將頭探出洞外,馬上不敢相信地使勁揉了揉眼睛,用口將臂膀狠狠地咬了一口,留下了紅紅的牙印。我癡癡地看著,莫非這是人間仙境?別有洞天啊!這兒土地肥沃,莊稼整整齊齊一塊一塊,一座座房舍一排一排,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高大的桑樹和竹子充斥著我的眼睛。田間小路縱橫交錯似乎織成了一張網(wǎng)羅幸福的大網(wǎng),站在其間稀稀疏疏還能聽見雞鳴犬吠。壯年男子扛著鋤頭在田間勞作,年輕的少婦當(dāng)門織布,他們的穿著與我們外面的一模一樣。老人們在葡萄藤下躺在舒適寬大的躺椅里沐浴陽光,享受天倫之樂,一些蓬頭稚子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在捉迷藏,釣魚。我從他們的臉上看見了一種與我闊別已久的東西——笑容。
桃花源記讀后感15
紅塵俗世多煩擾,恩怨情仇不可少。
厭世棄俗尋凈土,桃花仙境何處找?
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是在讀初中,當(dāng)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種美景所感。適值當(dāng)時正在熱播港劇《射雕英雄傳》,理所當(dāng)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lián)系在一起,滿園桃花妖嬈嫵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時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著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dá)的`思想,但那時并未感覺有多大感觸。
隨著步入社會所經(jīng)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作者所作《桃花源記》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同感。
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物欲橫流,階級爭斗,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靈涂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無不讓喜愛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厭世棄俗。
現(xiàn)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那里沒有世間的等級恩怨;那里的人們淳樸忠厚;那里的社會環(huán)境安寧和諧。其中的那幾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托對現(xiàn)實社會強(qiáng)烈的抱怨,表達(dá)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紅塵喧囂,俗世煩擾,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凈土,不為凡塵俗事所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度過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桃花源記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桃花源記讀后感12-19
《桃花源記》的讀后感12-20
《桃花源記》讀后感01-21
《桃花源記》讀后感范文07-26
《桃花源記》讀后感范文08-26
桃花源記讀后感9篇03-23
桃花源記讀后感(精選14篇)04-11
桃花源記讀后感(14篇)03-26
桃花源記讀后感14篇03-26
桃花源記讀后感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