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使與魔鬼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1
《天使與魔鬼》的作者丹·布朗的父親是一位知名的數(shù)學教授,曾榮獲總統(tǒng)數(shù)學獎,母親是一位宗教音樂家,在教堂演奏管風琴。他就在這樣一個科學與宗教相結(jié)合的家庭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天使與魔鬼》的靈感。
本書講了杰出科學家列奧納多·維特勒致力于以科學的手段證明神的存在。他和養(yǎng)女維多利亞,一個天資聰慧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進行高度機密的試驗,成功制造出了一種極其強大的能量——“反物質(zhì)”。這個重大成就尚未對外公布,列奧納多就在實驗室里慘遭殺害,胸口赫然印著一個神秘的標記。更令人震驚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質(zhì)”不翼而飛,這些“反物質(zhì)”一旦與物質(zhì)相遇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毀一座城市。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應邀前來調(diào)查這個神秘的`符號,在查找的過程中與神秘的幕后操縱者斗智斗勇,足跡遍布古老廢棄的教堂、巷道、地下室,還有陰森可怖的地下墓穴,一個個驚世之謎也隨著情節(jié)的深入而被揭開……
小說所涉及的羅馬藝術品、陵墓、地道、建筑都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他在小說中還大量地引用歷史資料和歷史人物,將真實的人和事納入虛幻的空間中,制造出一種亦幻亦真、虛實難辨的氛圍,因此,這本書令人一讀起來就會不由自主地一直讀下去,甚至廢寢忘食。
但讀完這本書后,我卻陷入了沉思。在科學以指數(shù)級的速度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難道信仰失去價值了嗎?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科學也許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減少單調(diào)乏味的工作,并提供一系列娛樂與便利設施,但這讓我們的世界不再有奇跡。我們看到的壯觀日出簡化成了波長和頻率的問題;宇宙的復雜性被切分成一個個數(shù)學等式……如今,我們每個人都通過電子裝置與世界建立了聯(lián)系,但我們卻因此感到孤立。科學通過探查未出生的胎兒來尋求答案,它甚至設想重新排列DNA組合。它把上帝建立的世界分割成越來越小的碎片,就為了尋求一種價值……可結(jié)果呢?反倒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問題。
科學稱如果重力和原子量發(fā)生哪怕極其微小的變化都會使我們的地球變成一團沒有生命的薄霧,而不是現(xiàn)在這樣一顆由大片海洋包圍著的天體,可你們難道就沒看到信仰發(fā)揮的作用嗎?人們真的就那么容易相信我們僅僅是在無數(shù)張紙牌中抽對了那一張嗎?難道我們?nèi)祟愐呀?jīng)變得如此空虛,情愿去相信如此巧合至極的事情而不愿相信一種比我們強大的力量嗎?
科學給自己披上了一層美麗而縹緲的外衣,看上去如同天使般美好且能帶給人們希望。但是誰為了克隆生物便肆無忌憚地把傳承了幾百萬年的生育規(guī)則踐踏,從而制造了無數(shù)畸形的生命?又是誰鼓勵人們利用電子設備進行交流,因此我們身邊出現(xiàn)了無數(shù)低頭族?
相反,我們都要相信這樣的事實:當我們?nèi)祟惒辉傧嘈糯嬖诒任覀儚姶蟮牧α繒r,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責任感。而因為有了信仰,我們就會對彼此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一種更高的真理負責?吹皆谶@個飛速發(fā)展而失去控制的世界里,不完美但卻率直的靈魂都會因渴望尋求超出我們?nèi)祟惉F(xiàn)有的思想高度的真理而產(chǎn)生的一種手足情。而正是這種手足情,才會讓整個人類團結(jié)起來,去創(chuàng)造真正且屬于我們的奇跡。
宗教與科學,誰是帶給人們希望且讓我們團結(jié)一致的天使?誰又是令人類內(nèi)心變得既空虛又麻木的魔鬼?我相信,我們的內(nèi)心早已有了答案……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2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修道士有不同的兩面。
一位畫家想畫耶穌,可是他四處尋找也沒找到一位本性純正的人,最后畫家在修道院內(nèi)找到了一位修道士。無論是外形還是秉性都符合自己的要求。畫家完成這副之后就享譽畫壇了,當然哪位模特道士也得到了不菲的回報。
后來有人提議:既然畫了圣人耶穌,也應該畫一畫魔鬼的撒旦天使與魔鬼讀后感天使與魔鬼讀后感。畫家認為有道理,于是就四處尋找,終于找到了一位十分理想的人選,驚訝的是也是一位修道士。當修道士知道自己要被畫成魔鬼時失聲痛哭。畫家不解的問:你問什么哭,你不想被畫嗎?修道士說:以前你畫的圣人找的人是我,現(xiàn)在畫魔鬼找的人還是我。畫家問:怎么會這樣。修道士娓娓道來:自從得到那筆錢后,我就去花天酒地,把錢花光后為了滿足遇止不住的`欲望,就去偷、去搶、去騙……最后鋃鋃入獄。
圣人是他,魔鬼也是他,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修身養(yǎng)性就是要壓制住自己心中的魔鬼撒旦。
故事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在于雖然劇情曲折,可是整個故事的目標非常明確一一找到被自稱光照派從歐核組織偷走并藏在梵蒂岡的具有毀滅城市威力的反物質(zhì)。因此做到了多而不雜,亂中有序,并且因為故事中的所有地名、機構名、研究成果,甚至是繪畫、雕塑作品名,都是現(xiàn)實中存在的,并且非常著名的,因此給人一種超乎想象的代入感。
科學與宗教的論戰(zhàn)成了這部小說的主題。
這一論戰(zhàn),從一開始便從未停止過,幾百年前,不計其數(shù)的科學家遭到教廷的迫害,乃至幾年前,是講授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宣傳上帝創(chuàng)世仍是西方大學里爭論不休的問題。
缺少信仰的年代,在科學加速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許多古人無法解釋、只能托辭神跡的奇異現(xiàn)象都有了合情合理的客觀解釋,我們不再相信上帝造人,因為人是從猴子進化來的,因為在茫茫星球中,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顆,在地球之外,還有更多的星球,還有我們不了解的生物。
上帝不能操縱生死,但科學可以,它可以延緩衰老、減輕病痛,甚至還能克隆一個你自己。這在科學的前進中,宗教節(jié)節(jié)敗退。宗教曾經(jīng)試圖蒙上人們的眼睛,試圖以殘酷的對抗來阻止科學的進程。光照派,一個被宗教蠻橫對待的科學家們秘密組織起來的地下組織,最后卻在一個宗教狂人的操縱下復活,并險些聲名狼藉地成為這個他的墊腳石。宗教狂人最終在事實敗露后自焚,但他在失勢前的一番演講或者能夠讓科學停下高昂的頭來?茖W是沒有靈魂的,它或者可以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人類心靈需要的指引,科學卻毫無辦法,這或者也是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最后會矛盾到折磨自己肉體的緣故吧。人們面對大自然,不再敬畏,甚至蠻橫地對待與自己共存的資源。人們忘了善與惡的界限,盲目地為著一時的利益奔忙,毫不顧及自己拋卻了什么。當心靈不再向善,科學帶來的是否只能是毀滅?當人類不再忌惡,我們的前方是否還有光明?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3
近期,丹·布朗的小說最讓我著迷了。
第一次接觸他的寫風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達·芬奇密碼》,里面的宗教之間的故事和那種神秘感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總是能把小說控制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范圍內(nèi),讓你拿起這本書就無法放下,直到得到答案。它里面所描述的宗教建筑與派別都是真實存在、可考的,讓這個本有些夸張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有幾分真實感。
正是他的小說使我迷上了西方最著名的宗教:基督教。神秘的面紗使它更顯得理性而美麗。我現(xiàn)在看得這本《天使與魔鬼》中就有一個小小的片段,他正好解答了我、你、乃至每一個人對宗教的疑問:(純對話)
“神父,我可以問一個奇怪的問題嗎?”
“但愿我能給你個奇怪的答案!
“我曾經(jīng)問過認識的每一個牧師,但是還是不能理解!
“是什么困擾你呢?”
“我不理解無所不能和樂善好施!
……
“無所不能和樂善好施簡言之就是上帝是萬能和至善的!
“我明白這個概念。只是……這似乎有些矛盾!
“是的,這種矛盾是一種痛苦。人類遭受的饑餓,戰(zhàn)爭,疾病……”
“正是如此!人生總會發(fā)生可怕的`事情。人類的悲劇似乎證明上帝不可能即使萬能的,又是至善的。如果他是愛我們的,還有這種力量來改變我們的處境,難道他不該解除我們的痛苦嗎?”
“他該嗎?”
“喔……如果上帝愛我們,他就會保護我們,他應該這樣做。可他似乎在無所不能時并不予以同情,而在樂善好施時卻又顯得無能為力。”
“中尉,你有孩子嗎?”
“沒有,先生。”
“假如你有個八歲的孩子……你會愛他嗎?”
“當然!”
“你會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護他一生免受痛苦折磨嗎?”
“當然!”
“那你會讓他玩滑板嗎?”
“是啊,我認為……當然,我會讓他玩滑板,但我會叫他小心一點!
“所以說,作為孩子的父親,你會給他一些基本的忠告,然后放手讓他體會失敗的教訓?”
“我不該跟在他后面,對他嬌生慣養(yǎng),你是這個意思吧!
“但是如果他摔倒了,跌破膝蓋怎么辦?”
“他會自己學著變得更小心一些!
“所以盡管你有能力去保護你的孩子不讓他受傷,但你還是選擇了通過讓他自己接受教訓來表達你對他的愛?”
“當然!痛苦是一種成長的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
“正是如此!
丹·布朗就是這樣,他在講述這個小說時,又回答了我們對宗教的一些疑問;而這一段簡單明了的對話,正解答了我的疑惑。所以,每當我祈禱后卻依舊遇到麻煩時,我回想,這一定是上帝在提醒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他在教會我如何成長。
在玉樹地震后,我看過一家報道,說玉樹人民在遭遇地震后并沒有表現(xiàn)出汶川人民表現(xiàn)出的絕望,他們都在念經(jīng)文,為死者超度靈魂,為生者帶來祝福。
這就是宗教的力量,盡管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見解,但他們都會跟人們帶來希望和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宗教的來源與意義就是如此。
我很感謝丹·布朗告訴了我他的秘密,用生動的語言帶給我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信心!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上帝,他不僅是神,更是一種信念:相信自己能創(chuàng)造奇跡!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4
現(xiàn)在的社會,全球化浪潮,知識經(jīng)濟,信息化社會,使得人們對于科學幾乎達到了一種膜拜而幾近盲目跟進的地步,有時候很少停下來想想有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必需,是不是給我們的人類帶來了幸福,解放。我們應該合理的利用科學知識,在科學和信仰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以求在物質(zhì)欲求極大滿足的情況下,不至走入精神的荒原。就像書中說的,各種電子設備使得人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人們又比任何時候都感到孤獨。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們想要得到吧。
“……現(xiàn)在,每隔幾個星期我們就可看到科學上的進步,其發(fā)展速度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科學和宗教)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但當宗教被拋至腦后時,人們不知不覺陷入了精神的荒原。我們迫切需要尋求意義。說真的,我們確實需要……”
“……自伽利略時代起,教會就試圖減緩科學無情的進軍,雖然有時采取了錯誤的方式,但一直都是出于善意。我提醒你們,看看你們周圍的景象吧?茖W并未堅守自己的諾言。它所承諾的高效而簡單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只有污染與混亂。我們只是一個遭到破壞而發(fā)狂的物種……正走向一條毀滅之路……”
再次想起稍早時候和老爸說起的“中庸之道”?茖W和宗教似乎不再是兩個必須嚴格分界的概念,盲目信仰科學和全心相信神跡都是不可取的行為。人類需要相信存在有比自身更強大的力量才能繼續(xù)保持責任感和敬畏心,當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能由科學解釋時,對自然和生命的崇敬就會迅速流逝,人類的妄自尊大一旦走到了盡頭,世界的毀滅便在所難免。宗教被認為是“精神鴉片”,對科學奉行到極至也可以讓思維混亂,曾聽說有科學家試圖通過基因分析解釋人類的各種情感,以待有朝一日可以在實驗室中創(chuàng)造出“情緒”,這樣的“科學進步”其實是很恐怖的,如果一切美好的感情、油然而生的心動,甚至獨一無二的`思維都能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話,人類還能被稱之為人類嗎?
“中庸之道”教我們盡量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尊重科學給我們的種種現(xiàn)象的解釋,當科學不能給我們解釋時,相信有另外一種力量制衡人——自然——宇宙之間的關聯(lián)?駸岬男叛霎a(chǎn)生邪惡,毫無信仰則帶來空虛,平衡是一種藝術,人類需要了解這種藝術,并努力掌握它。
比較有趣的還有一處,就是科學家列奧那多成功證明了上帝在虛空中制造物質(zhì)(創(chuàng)造宇宙),即上帝創(chuàng)世論是可能的,這本該得到神職人員的歡迎畢竟他更好得證明了上帝的存在。但是他卻被殺害,罪名是,如果讓人們看到上帝創(chuàng)造宇宙的神跡竟然能在實驗室被模擬出來,這根本是科學的勝利,而不是宗教的。這說明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并不存在絕對的勝利和失敗,就像為教堂設計壁畫的藝術大師可以是嚴謹?shù)目茖W家一樣,世界充滿矛盾,矛盾并非不可調(diào)和。
我在宗教方面的書籍讀得還是太少所以在某些概念方面仍然保持迷惑和不認同,不過《天使與魔鬼》給了我很多啟發(fā),一些微妙的、令人驚嘆的詞句將思維的觸覺引導到更深的層面,我將試著多做一些獨立思考,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必須讀更多的書、思考更多讓這棵思維之樹生根發(fā)芽。
在讀書的過程中尋找樂趣,進而尋找智慧,我想這是讓腦力激蕩的最好方法,也是讀書的最好方法。
【天使與魔鬼讀后感】相關文章:
《農(nóng)夫與魔鬼》讀后感10-07
愛情和其他魔鬼讀后感11-08
《親愛的魔鬼先生》讀后感04-27
天使話題作文02-22
《天使的鈴鐺》讀后感03-16
《金冠天使》讀后感04-06
天使的翅膀讀后感04-29
天使的吻痕讀后感04-30
《天使雕像》讀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