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國演義》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讀后感1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tài),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在《三國演義》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說:智勇雙全的趙云、俠肝義膽的`關(guān)羽、魯莽的張飛、仁慈的劉備、冰雪聰明的諸葛亮等等。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趙云,因為他英勇善戰(zhàn)。沒有張飛的魯莽,沒有關(guān)羽的大意。在趙云英勇救阿斗的場景中,更是驚心動魄。看著趙云的奮不顧身,仿佛就是現(xiàn)代的舍己為人。趙子龍就像一棵堅強、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楊樹。
我最看不慣的就是劉備了。雖然他是一國之君,可我還是不喜歡他。他為了自己所謂的仁慈,讓多少人喪失了性命。在荊州時,龐統(tǒng)勸他奪荊州,可他卻在乎別人的眼光,認為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事。遲遲不肯下手。認為需要一個臺階上。就這樣龐統(tǒng)給了他這個臺階,用性命為他換來了這個臺階。
諸葛亮真的是一個聰明機智的軍師,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他大擺空城陣,嚇跑了司馬懿近二十萬的大軍,真讓我敬佩。
《三國演義》讀后感2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捧起《三國》,各種陰謀,各個英雄,在你眼前,紛至沓來。
三國給我最深的印象:義。劉備,關(guān)羽,張飛桃園結(jié)義;關(guān)羽失荊州,誓死不投降,劉備,張飛奮勇伐魏,為關(guān)羽報仇!俺嗤民R”也因關(guān)羽之死而絕食至死。張飛又因魏伐時大意被殺,劉備大哭昏迷不醒,這都充分表達了他們的義。
三國留給我的.還有:智、謀。諸葛亮,周瑜,司馬懿,楊修,各個謀臣之間的各種明爭暗斗,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我最喜歡的莫過于“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講的是孟獲不肯歸順孔明,孔明便一次又一次的把他抓了又放了,直到第七次,孔明終于收服孟獲,并讓孟獲心服口服。
三國最值得稱道的當然是:英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心中各懷大志,最終各成霸業(y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三國最終天下盡歸司馬家族,但司馬父子三人被困火山之時,若不是一場大雨將火撲滅,若不是孔明用了馬謖,失了街亭,司馬家族又豈能獲勝?若不是……
合上《三國》,意猶未盡,仿佛又回到千年之前,與英雄同行……
《三國演義》讀后感3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時期的史實與民間傳說為依據(jù),編寫出來的優(yōu)秀歷史小說,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
在其中也有許多手法,生動形象的描寫出了人物形象。如“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運用外貌描寫,寫出了劉關(guān)張三人的'相貌,突出人物性格。
為了更加激進情節(jié),又運用了動作手法,如“劉關(guān)張大戰(zhàn)呂布”,一步步寫出它們的每招每式,讓情節(jié)更加激烈,更加引起讀者興趣。
在人物描寫中更有心理描寫,如“曹操煮酒論英雄”,寫出了曹操與劉備的心理活動,烘托的劉備的英明和曹操的雄心。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語言描寫,寫人物交流,以達到突出效果。如“劉玄德三顧茅廬”寫了劉備與徐庶的對話,突出了諸葛亮的智慧與劉備的感激不盡。
寫到這里,就讓我突然想到“走麥城關(guān)羽遇難”,應用了大量的動作描寫,寫了關(guān)羽奔赴成都向劉備求救,打算奪回荊州,寫出關(guān)羽的性格——俠肝義膽。
《三國演義》寫了起起伏伏的故事情節(jié),讓我不僅眼界大開,而且有深深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