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精華]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論語》有感 篇1
于丹這位作者編寫了一本《論語》感悟,主要講了以下七個道,對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幫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種人物,可能從你生下來你就必須孝順自己的長輩,但它不是一種本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人開導,教誨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識可能是生產智慧的基本條件,但小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們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動歪腦筋。
第三,學習之道,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同的人,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長補短,不恥下問。
第四,誠信之道,人活著是為了正義,不能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們小孩談不上什么治世,但我們也要學一學,沒準你長大就是總統(tǒng)呢。如果僅用政令來誘導,來約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這不足以上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誠于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盡自己的心去幫助他人,不要把種種是非推及給他人,要跟別人換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你呢?
第七,仁愛之道,仁愛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表現(xiàn)為一種高風亮節(jié),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要幫助別人,鼓勵別人,它是一種身體立行,點點滴滴的行為,不僅讓別人受益,自己也很開心,也有收獲。
這七道,耐人尋味!
讀《論語》有感 篇2
《論語》是我國的“天縱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給華夏等地區(qū)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論語》中,我最喜歡孔夫子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作為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認為“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是因為他覺得只有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在教育界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钡囊馑际窃跍亓暸f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記得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溫故而知新,那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圍以內,只要廣泛閱讀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了解的知識,也要定期地進行鞏固復習,就能有與第一次閱讀時不同的心得、領悟。并且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舊知識中隱藏的新知識。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讓生活中充滿知識的存在。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斷地溫習舊知識,才能從中領悟到新知識。只有把舊知識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隱藏的新知識。只要能做到以上兩點,那么,成為老師也不難了。
只有多學習《論語》才能從中學習孔子交給世人的學習、道德、禮儀、做人之道。《論語》給予了我一種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讓我明白了學習新知識固然重要,可鞏固舊知識也不能忘記,只要多多鞏固舊知識,才能從中得到新知識。
讀《論語》有感 篇3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悅耳。雨點濺落在窗臺上,風吹著雨絲穿過窗戶,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里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著《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里,簡陋的初中課本,我還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著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yè),不是復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悅?
現(xiàn)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shù)木渥。后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著頭皮讀了一遍。說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么,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說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fā)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并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于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霉味,但這并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云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shù)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案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蔽业,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了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溫暖。
讀《論語》有感 篇4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卻了,漸漸的學會用“無所謂”三個字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失落與難過。有時候,當我無法不面對污濁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我發(fā)現(xiàn)我再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呼著“小時不識日”的我了。
而這種心態(tài),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fā)生了轉變。我開始相信有那么一種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卻還在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漸不堪的社會做著奉獻,還在為類似“挾泰山以超北!钡膲粝雸猿种。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荷蓧丈人那樣用犀利的語言抨擊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說,是沒有擁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傻”地去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了錢去交給警察叔叔,看見同學抄作業(yè)會嚴厲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車會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yè)會走過去笑著對他說:“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隊的我也不會管,對著不喜歡的事我會笑,對著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當我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tài)重新站起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墒,我錯了,我躲不了。我終歸不能像孔子一樣喊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在一個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年代,說出這樣的`話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讓我敬佩。因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愛人”。我無數(shù)次地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可是太難了,現(xiàn)在尚且做不到,更何況孔子所處的時代?于是我想起一個面色枯槁卻神情依然煥發(fā)光彩的人,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說著:“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當他面對外界“今之從政者殆爾”,悵然若失地說“鳥獸不與同群”時,誰又能夠像他一樣輕撫琴弦,淺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輕撫著這冷漠的紙張,讀著那些漸漸消逝在時空中的文字,我徹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為真正的君子是絕不會為殘酷的現(xiàn)實所擊敗,絕不會懷疑自己所選擇的路,也絕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環(huán)境的惡劣。他們會自己動手,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環(huán)境。
孔先生教會我的,讓我終生受用。他在夢里告訴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毕壬,我會努力做到的,因為夢想已經回來了。
讀《論語》有感 篇5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羨慕那馳騁的沙場;那“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國子監(jiān);那百花齊放的春秋戰(zhàn)國······
可是說實話,當我看到作業(yè)單上的那實實在在的字眼“閱讀《論語》”著實嚇了一跳。那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倒是從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卻赫然樹立在頭頂,只敢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倒還沒有勇氣捧起那卷“圣經”,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拜謁高人。
我尋到的那本圣經看起來并非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但一卷靈秀古樸的冊子,也足夠撐起整個氣場。就在這樣簡單的歡迎儀式后,我的私塾里從此多了一位白發(fā)老人,搖頭晃腦,日日不息。
《論語》的確是中國人的圣經,這倒是實在不需要我加以論證,我便只有整日有時間就捧來誦讀,實不過癮,就找來本子邊讀邊記。這樣下來,十分耽誤進度,時至今日,本人讀論語不過三篇,不過小生認為,讀此書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讀,方可體味出精華,如茶道矣:細細品味,一道道精氣神慢慢升騰······
一曰孝。我還記得第一次寫隸書作品,老師便教寫六個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見,孝是人之根本,若無孝心,更無孝為,那么一切免談。那么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養(yǎng)也。至于犬馬,皆能自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是呀,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出心聲:“他們的孩子將來還會報復他們的”。孩子們往往在長大后,將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余下的一小部分溫情作為物質的為補償給他們的父母。卻不愿留下絲毫話語,甚至一個簡單的擁抱,直至他們的'子女在如此循環(huán)下去。中國大孝道難道就要如此傳承下去嗎?
不。我們不能再讓悲劇重演,孔夫子的話警示我們:“色難”,可這才稱之為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敝链瞬艦樾ⅰ
二曰敬。敬什么?敬人敬矩敬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薄熬有t悌,謹而信,泛而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逼鋵嵲诋敃r,孔子已被世人稱為圣人,他完全有資格“俯瞰眾生”,可他卻仍將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無限之學習。說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農。”不因位高而敝人,才是高尚的真正體現(xiàn),博愛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讀到的范圍內,也只有為人處世了?鬃咏虒覀儯骸岸嗦勱I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甚行其余,則寡悔······”人們現(xiàn)在常說要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現(xiàn)在才了現(xiàn)在社會的污吏紅樓案發(fā),郭美美事件,諸如此類久盛不衰。這些人整天為錢賣命,半夜做夢都抱著把刀,準備著與推門而入的小偷決斗,其實何必呢?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闭f起來,這的確是真知灼見。人總是發(fā)展前進的,思想為什么要停留在過去!
敬學,可謂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說了有學者道孔子之最精神體現(xiàn)有三:謙虛,實事求是,樂觀“的確在理,可借鑒之。同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而篤信”······這些爛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宋代大學士宋濂道:“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志哉!睈垡蛩固闺m說智商160,但他畢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們發(fā)揚孔子精神,估計人類已經發(fā)展到銀河系之外了?鬃又,值得我們深思。
三曰什么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讀。暫且說書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鋼筆一支,《論語》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時,小生繼續(xù)為閣下做“讀書報告”。
讀《論語》有感 篇6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里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卑偕菩橄龋@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為社會、為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边@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xiàn)。恭敬要合乎于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后可以兌現(xiàn),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才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才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伙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后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有涵養(yǎng)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有感 篇7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說,忠恕之道是孔子發(fā)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愿望:我不想別人強加于我,我也不想強加于別人?鬃赢敃r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比绻麖膫人來講,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爸摇钡谰褪恰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為他人所接受,一個善于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边@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xiàn)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fā)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啟發(fā)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時,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卻做不成功,急于要說卻說不清楚的時候,才給予開導和啟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復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仿佛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為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里,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讀《論語》有感 篇8
《論語》讀后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鬃討撜f是中國儒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
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鬃拥倪@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xiàn)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v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yǎng)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yè)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讀《論語》有感 篇9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
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系,卻常常適得其反。
為什么會這樣?
怎樣的關系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tài),所謂“過猶不及”。為什么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tài)呢?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論語·里仁》)“數(shù)”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讀《論語》有感 篇10
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并對我說:“孩子,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時間多讀一讀!蔽乙郧耙猜犝f過《論語》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內容,于是捧起書翻看起來。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很多我聽過的話都在這本書中出現(xiàn),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這些原話,而且有詳細的解釋,告訴我們這些話是什么含義。
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而且要講信用。讀完這段話,一件幾天前剛剛發(fā)生過的事情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動鉛筆,很多同學都很喜歡。我的好朋友王強也想要一支。他對我說:“你能幫我買一支同樣的筆嗎?”我滿口答應,說:“沒問題,我今天放學就去幫你買。”然而,放學的時候,媽媽來接我去吃晚飯,我就把這件事給忘了。第二天來到學校,看見王強,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應幫他買筆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說忘了,于是對王強說:“昨天那種筆賣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笨墒堑搅朔艑W的時候,由于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趕到商店,已經關門了。第三天,王強沒有問我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記了讓我?guī)退I筆的事,我也不用太著急了,什么時候有機會再去買吧!本瓦@樣,幾天過去了,我一直沒有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直到看到《論語》中“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沒有做到,也要誠實地對別人講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諾言,才能讓朋友信任我,成為真正的好朋友。當我想到這里,就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對媽媽說了一遍,媽媽欣慰地笑著說:“好孩子,你能想通這個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從小養(yǎng)成守信用的好品質,這樣無論你將來長大了做什么事,都會擁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蔽衣犃它c點頭,對媽媽說:“我現(xiàn)在就去幫王強買筆!本瓦@樣,雖然遲到了幾天,但是我終于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當我把這支非常漂亮的自動鉛筆交給王強的時候,看著他開心的笑臉,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里感覺輕松極了!
從那以后,無論我做什么事情,心里都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
讀《論語》有感 篇11
曾陪著兒子一起去讀他們學校組織的《論語》學習班,請來的是同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上課,課上得很精彩,由此讓我開始了對《論語》的再接觸。大學里曾學習過《論語》,但都沒有這次重讀體會更深。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當時,既沒有電腦,又沒有印刷,“書”是在竹簡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繩一片片串接起來的。這樣,一本《易經》之類的書可能要有幾十卷。而孔子經常反復翻閱,以至于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翻斷,勤奮學習后又能將所學的化成自己的東西,實踐在自己的'人生中。這就是他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幾乎家家都有書架,人們卻不那么愛讀書了,有些書都成了擺設,很少有像孔子那樣讀書如饑似渴,一本書讀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孔子學習,要多讀書、多實踐,繼而從中體會到孔子的“悅”——讀書帶給我們的內心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現(xiàn)在,人們交往絕大多數(shù)已經放棄寫信,而改用E—mail,而且?guī)酌腌娋湍馨炎约合胝f的話發(fā)布到全世界。就算沒電腦,打個電話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聯(lián)系?稍诠糯,聯(lián)系遠方的朋友只能用書信,以兩千五百年前的條件,信使傳遞信件的速度與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車、海里有輪船、天上有飛機?赡阆胂笠幌驴鬃訒r代人們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從越國去魯國拜訪他,就需帶上足夠的干糧、盤纏,趕著驢車,歷盡千辛萬苦才能見上一面。當孔子見到他久違的好友風塵仆仆來到他家時,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樂”一定不僅在于聚會時的互敘衷腸,它也證明了孔子的德行與聲望之高,遠方的朋友才會不辭勞苦來看望他。
尤其欣賞《論語·里仁篇》里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边@句話。意思是說:看見賢能的人,要想著向他們看齊,遇見不賢德的人,要想著相對照地在內心反省自己。能夠有向好的、賢德的人學習、看齊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實行動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會給自己找借口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鬃拥膶W生冉求就說過這樣的話,于是他就給自己畫地為限,不愿再努力進取了。這樣看來孔子所說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多么及時和必要啊!它讓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時常觀察周圍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賢之處,以便及時改正。我想我們身為教師,既要這樣去教育學生,更應該對自己嚴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誨的去做,我想和諧社會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吧。
讀《論語》有感 篇12
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是《論語》中經常出現(xiàn)的詞,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實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憂不懼。他又追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憂懼的呢?君子的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仁義的人,由于內心的富足使得他不會擔憂,所以仁厚的人能夠坦然的面對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對多種選擇的時候能不迷惑。我們當下的`選擇太多,所以我們只有努力讓自己更強大成為一個智者,才能從容面對。勇敢的人由于內心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就會足夠自信。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當自己足夠勇敢時,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害怕了?鬃诱J為君子能夠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憂、惑、懼。正是因為君子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yǎng),才能表現(xiàn)的從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養(yǎng)。君子不去苛責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經歷等用來苛責內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币簿褪钦f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就遠離了怨恨。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身的修養(yǎng),做最好的自己,做一個善良的人。
君子胸懷天下。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雍托∪嗣刻煜氲氖虑槭遣煌。君子牽掛的是道德,小人惦記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關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窮困潦倒之時仍不忘自身修養(yǎng),不斷地磨練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幫助他人。
君子講究言行,注重說話和做事的標準。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币馑际蔷右鲆患,總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說出來,敏于行而訥于言。
君子,雖然只是簡短、樸素的字眼,卻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論語》有感 篇13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皩W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并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愿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了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yǎng)。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后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yǎng)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后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fā)展。古今社會的發(fā)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 篇14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fā)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fā)現(xiàn)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fā)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08-20
讀論語有感04-15
讀論語有感15篇04-19
讀論語譯注有感04-19
讀論語心得有感04-13
讀《論語》有感精華(15篇)08-24
關于讀論語有感(精選25篇)11-24
讀論語有感(通用30篇)08-15
【精選】讀論語有感作文四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