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亚洲香蕉国产福利在线播放|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看视频|制服丝袜99在线不卡

  • <table id="kssm4"><xmp id="kssm4"></xmp></table>
  • <center id="kssm4"></center>
    <table id="kssm4"></table>
  • <nav id="kssm4"></nav>
    <table id="kssm4"><acronym id="kssm4"></acronym></table><nav id="kssm4"></nav>
    <center id="kssm4"></center>

    讀《莫高窟》有感

    時間:2024-05-25 17:32:00 讀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讀《莫高窟》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莫高窟》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莫高窟》有感1

      今天我讀了《莫高窟》這篇文章,這一篇文章讓我認識了舉世聞名的藝術(shù)寶庫——莫高窟。

      通過閱讀我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沙丘林立,幾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fēng)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cè)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tài)安詳?吹竭@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fēng)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

      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jīng)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經(jīng)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由于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大量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掠走,所以現(xiàn)在僅存部分經(jīng)卷,現(xiàn)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地方。

      通過閱讀我懂得了:敦煌莫高窟是我們?nèi)A夏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遺產(chǎn),它見證了我們?nèi)A夏民族朝代的興衰,歲月的輪回,生命的存亡,是我們?nèi)A夏民族的驕傲,是一個永久不滅的神話,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應(yīng)保護或繼承這一份經(jīng)久不衰的神話。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有著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和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我們要好好學(xué)習(xí),掌握更多的科學(xué)知識,去探索更多的未解之謎。

    讀《莫高窟》有感2

      人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guān)真、善、美的宗教,尋找一種皈依人性至純的信仰,走出一條通向內(nèi)心神圣凈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給與我們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鮮艷色條,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聲。就像余秋雨先生說的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fù)雜得多,也神奇的多。這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義被寂寞舞者演繹得淋漓盡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訴說和傳遞;虔誠的信仰,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間爆發(fā)。經(jīng)歷了這種儀式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儀式的潔凈與高超。

      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投奔這種儀式,接受神明的洗禮和熏陶,潔凈充滿欲望的身體和靈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會時時抬頭,仰望前方金光閃閃,千佛顯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種信仰,相信真誠永遠戰(zhàn)勝邪惡,智慧永遠擊敗愚昧,心中的上帝永遠在朝圣路上指引著我們,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讀《莫高窟》有感3

      今天,我讀了《莫高窟》這篇文章,感覺非常氣憤,莫高窟是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他的藏經(jīng)洞里有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經(jīng)卷、繡畫和法器,并在墻上畫了精美的.壁畫。由于王道士的無知和我們國家的貧弱,導(dǎo)致帝國主義的盜寶分子都接二連三的來到莫高窟拿走了許許多多的文物。被盜的文物都是我們祖國的無價之寶,卻就這樣被外國人拿走。我讀了這篇文章,為舊中國的貧弱感到可惜,為新中國的強大感到自豪!我現(xiàn)在要好好學(xué)習(xí),長大后來保衛(wèi)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讓我國更加繁榮昌盛!

    讀《莫高窟》有感4

      因為曾經(jīng)讀過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特別喜歡他的散文,清新豪邁,不冗長繁瑣不矯情。所以,這次的作業(yè)內(nèi)容我選擇了品讀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說莫高窟是一個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敵方,一個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說它華美而矜持,富有而遠藏,說它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圣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他說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一種狂歡,一種釋放。

      莫高窟給與我們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鮮艷色條,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聲。就像余秋雨先生說的“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fù)雜得多,也神奇的多”。博大精深的佛教理義被寂寞舞者演繹得淋漓盡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訴說和傳遞;虔誠的信仰,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間爆發(fā)。經(jīng)歷了這種儀式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儀式的潔凈與高超。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他在《.廢墟》中說過這樣的話:“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在他看來,廢墟就是過去的寫照,是現(xiàn)在和未來前進的基石。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個經(jīng)典的廢墟,它濃縮了中國太多的歷史,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經(jīng)過了多少代人的親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顯于塵世,頓時驚艷不斷,不止是游人,學(xué)者,不止是藝術(shù)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時而想象,時而述說,總之是入情入理。在這里,你會覺得廢墟不廢,它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場,值得飛天后人的我們代代珍惜。

      他說的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過一次莫高窟。從敦煌到莫高窟車開了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里,除了開始,其他時間的景色幾乎一模一樣。黃沙,黃土,一片黃色,偶爾會有幾棵胡楊幾株駱駝刺,太陽很高很大,天空萬里無云。

      我曾經(jīng)想象過莫高窟的樣子,粗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時候,才知道,其實我的想象遠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壯麗,那么渾厚。

      講解員說莫高窟并不是一個人,一個朝代造就的。他們把錢變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論富有還是貧窮,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個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現(xiàn)了.

      這種對于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讓我深深的的感動著,也深深地敬佩著。

      一切為宗教信仰而來的'人,雙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蕩蕩。

      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它是藝術(shù)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只要有機會,我便會投奔這種儀式,接受神明的洗禮和熏陶,潔凈充滿欲望的身體和靈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會時時抬頭,仰望前方——金光閃閃,千佛顯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種信仰,相信真誠永遠戰(zhàn)勝邪惡,智慧永遠擊敗愚昧,心中的上帝永遠在朝圣路上指引著我們,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讀《莫高窟》有感5

      讀完全文細細想想文章后的問題——莫高窟的存在價值?對于我們學(xué)生來說是不能夠做出資深的回答的。也許,莫高窟是歷史、宗教、道德與美的結(jié)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許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價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釋中他就是一個很生動形象的詞。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繹。

      北魏時期的色流“青褐渾厚、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戰(zhàn)爭,在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兒女作的畫自然多了一分強悍,少了一分溫柔。

      隋文帝統(tǒng)一中國之后的色流卻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戰(zhàn)亂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現(xiàn),人們不在滿足于過去的粗布衣服,毫無生氣。于是“衣服和圖案都變的華麗”那這時的色流當(dāng)然就是“開始暢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兇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邁。比隋朝少了些溫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華麗。宮中歌舞升平,朝廷官員其樂融融;街上

      喜氣洋洋,天下百姓載笑載言;山間豪氣升天,文人才子賦詩連連。在這樣一個盛世,色流當(dāng)然是“猛的一下渦旋卷涌”。

      唐代已成為過去,五代已經(jīng)到來,他已沒有唐代的雄風(fēng),而是變得溫柔了。于是“精細”成了這個時代的色流。

      色流中少了鮮明的色彩,變得有點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有誰嘗過呢?在這個戰(zhàn)亂多于太平的年代哪里還回有歡快的整體氣象呢?

      色流中沒有了紅色,想必是到了元代了。

      色流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寫照。

      作者能夠如此仔細的觀賞莫高窟,從著一方水土中看出一千年的生命來;看出莫高窟存在的價值來,這實在是令人驚嘆呀,想一想自己游覽名勝古跡時馬馬虎虎,匆匆而過的情景真是慚愧呀!只有用動情的眼光,真摯的心才能夠看得明明白白!

    讀《莫高窟》有感6

      自打中學(xué)以后,我就對敦煌不再有憧憬,因為那時剛學(xué)完《道士塔》,知道了王道士圓祿者—— 一個無知、無德、可憐、可恨至極之徒!是他發(fā)現(xiàn)了莫高窟,也是他帶著列強進入莫高窟破壞,盜取洞內(nèi)珍寶......時至今日敦煌也是我們民族的一塊傷疤,讓我不敢也不想面對它。時至今日我還能回想起當(dāng)時語文課老師在課堂上極盡慷慨的朗誦,悲憤的演講,課堂上我們簌然淚下。時至今日當(dāng)我打開《文化苦旅》,重溫《道士塔》,課堂上的一幕幕還歷歷在心,悸痛也還在持續(xù)。

      緊接著,跟隨作者的筆,我從外面筑有道士塔的廣場走進了《莫高窟》。這篇文章跟《道士塔》那樣的悲愴不太一樣:像是一個受了傷的人回到家的安心,對著家里的好玩意如數(shù)家珍。在這里我又知道了一個人,他叫陳萬里。他是一個英雄,卻鮮有人知吧?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外國人壞得很,他們用化學(xué)藥水把敦煌的無價壁畫粘走,帶回自己的國家;這里的外國人就說的是美國人,他們先后兩次來到敦煌實行盜竊,在第二次來到敦煌的時候,他們備足了化學(xué)藥品,來彌補第一次藥品不充足的遺憾。但是這次他們沒有成功,因為他們的翻譯陳萬里先生偷偷的把此事在鄉(xiāng)間傳播,暗地里發(fā)動農(nóng)夫前去掣肘,致使美國人無功而返。試想如果不是陳萬里先生的暗中活動,那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

      這件事情在我心里如點亮了一束光。讓我有了一些思考和感觸:道士塔之于莫高窟,一個在外一個處內(nèi),書內(nèi)的篇幅安排如此,地理位置也是如此,一個內(nèi)一個外;在那個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皮膚業(yè)已潰爛,流膿,王道士這樣一個蛀蟲蛀開了表皮,鑿開了一條深深的`溝,但是無論怎樣我們的文化內(nèi)核里都有一束如陳萬年們般的希望之光。強敵壓境時,它幽幽閃光,不熄不滅;復(fù)興之時,它發(fā)揚光大,砥礪前行。千百次的跌倒又千百次的爬起,綿延不斷絕,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內(nèi)核。

      《莫高窟》讓我對敦煌又產(chǎn)生了興趣,它像是《道士塔》的一粒解藥。等到儲備充分時,我要去看看,因為那里有大歷史。

    讀《莫高窟》有感7

      人類對于自身的起源總在不斷地探求,不斷地尋覓,這種熱情和執(zhí)著一代又一代從未熄滅。那里有某種神秘的呼喚,某種與血脈相連的情愫。

      于是《莫高窟》寫進了教材。那是歷史在某一個瞬間遺留在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那彩塑、那壁畫,無不凝聚祖先血液中某種殷紅的期盼,那飛天的舞姿如此神奇,那美麗而迷離的眼神永遠閃爍在那個混沌的、只有浪漫的想象的歲月,那是祖先對人類文明的理解、渴求還是某種含糊的解釋;那微笑的神靈呀,只有我們——華夏民族的后裔才能在煙塵中讀懂,因理解而膜拜。于是才有了今天演繹的敦煌舞曲,才有了一本又一本讀來讓你性靈澄明的敦煌故事,那里有向往,有抗爭,有血有淚有嘆息,也有微笑!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fēng)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cè)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tài)安詳?吹竭@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fēng)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 ”

      這是課文中的兩個介紹彩塑和壁畫的段落。盡管這種穿透歷史的仰望有些吃力,但是對于五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有效的補充完全可以縮短仰望的距離?梢哉故灸呖叩牟仕堋⒈诋,特別是美侖美奐的.飛天,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給學(xué)生以強烈的視聽享受,激發(fā)學(xué)生閱讀的興趣。可以收集大量的資料,如彩塑、壁畫豐富的圖片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與敦煌遺書流散》等補充閱讀材料,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幫助理解課文內(nèi)容。

      課堂教學(xué)的流暢,學(xué)生眼中的激動,與我訴說的眼神交匯,我的心滿滿地,滿滿地被填充著。但始終感覺意猶未盡,總覺得還有什么沒有告訴我的學(xué)生,好像總還欠了他們一些什么。孩子們明亮的目光還可看到更遠更遠……

      讓他們再寫寫閱讀的感受,再補充一些歷史文化的文本閱讀。這些都做過后,心里仍然不夠踏實。走在濠河橋畔,側(cè)目望去——南通博物館群落。

      她真實記錄著南通悠久的歷史文化,生動展現(xiàn)著南通建設(shè)的豐碩成果;堪稱融人文和科學(xué)于一體的故鄉(xiāng)史詩,集氣質(zhì)與風(fēng)韻于一身的城市畫卷;是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是積淀豐厚的教育資源,更是廣闊生動的文化課堂。

      家鄉(xiāng)的記憶!和絲路花雨一樣的記憶!

      當(dāng)學(xué)生真正走進博物館時,似乎已經(jīng)熟睡的歷史文化頃刻間在學(xué)生凝視的目光中激動地醒來,在這鮮活的閱讀方式中,城市的記憶一次又一次被打開,并得以如此明亮地被繼承和延續(xù),記憶就不僅僅只是記憶了。一旦靜默的建筑和凝滯的文明碎片被溫柔地觸摸和理解時,歷史的血脈和現(xiàn)代乃至未來便被暢快地聯(lián)結(jié)起來。

      俯察家鄉(xiāng)熱土,沉淀歷史記憶,接受文化熏陶。孩子們在凝望、觸摸、撿拾、體驗中繼承著優(yōu)秀的歷史文明,在浸潤和濡染中培養(yǎng)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這是教育的責(zé)任,也是語文的責(zé)任。

    讀《莫高窟》有感8

      大約在我三年級的暑假,爸爸給我買了這本《文化苦旅》,記得爸爸當(dāng)時說這本書很重要,一定要認真讀完,可當(dāng)時我真的很難理解書中講的意思,總是一知半解,不知所謂。這個暑假,我又把它翻了出來,似乎能看懂一些了!段幕嗦谩肥怯嗲镉晗壬苑浅t灑的散文形式寫的游記類小說,其中包含了他淵博的歷史知識和人文情懷,講述了我們民族文化千年來的輝煌與衰敗,奮斗與挫折,狂熱與反思。

      全書共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片不同文化視野的天空,而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天空中的星星,我最喜歡的《莫高窟》無疑是第二部分《中國之旅》中最閃亮,最燦爛的那一顆。

      我一直向往莫高窟,但我從來沒有去過,現(xiàn)在從余秋雨先生筆下的莫高窟中,感受到了它千百年來的歷史。敦煌鳴沙山東麓,這片荒山野嶺之間的斷崖上,一代代佛像在石窟中深刻而又通俗的端莊著,微笑著,快樂著,行動著,苦澀著,犧牲著,佛教在莫高窟中擺脫了高深的奧義,通俗的展現(xiàn)了因果報應(yīng),求佛消災(zāi),豐衣足食,繁衍子孫等內(nèi)容。千百年的修造,這里已關(guān)及人間信仰,于是每位赳赳武將,權(quán)謀強人經(jīng)過莫高窟時都低下頭,都有意識的去保護莫高窟及其燦爛的文化,這里的確實是一個華夏文明的里程碑,它將希臘的雕塑語言,和印度的佛教文化相結(jié)合,這兩大文明的精彩,來到中國以后,中華文明綻放出了新的高度——它是唐代的華麗,宋代的冷漠,元代的神秘,明清的沉思。但莫高窟也像一個沉思中走來的老人,經(jīng)歷的不只是輝煌,還有磨難。那個叫王圓的道士,把手中那串鑰匙交給匈牙利人斯坦因,當(dāng)他伸出臟兮兮的手接過那30英鎊時,莫高窟便開始了他的顛沛流離,跋山涉水,開始了它的流浪和漂泊。后來是俄國人,后來是美國人。境外的欺凌,讓這個老人有了古老而痛的傷口,不停的流血,結(jié)成一個永遠不會恢復(fù)的疤。

      無論是輝煌,還是磨難,無論是十六國時期的佛像,還是唐朝的飛天,無論是留在敦煌的,還是被盜往國外的。一切的一切,莫高窟的前世,今生,都隨著漫天黃沙,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坐標,一種驕傲,一種痛。隨著今天我們民族的`復(fù)興,文化的自信,我相信擁有三大文明的莫高窟,一定會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更廣闊的視野,默默滋養(yǎng)著我們的民族文化,為我們重返世界文明之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思路。

      讀完《莫高窟》,讀完《文化苦旅》,合上書卷,我陷入了無盡的沉思,我們的文化太過綿長,我們的歷史太過悠久,我們的先人創(chuàng)造過太多輝煌。而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應(yīng)該不僅僅只是贊嘆這些偉大,更要繼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站在古代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來。

      正如流傳很廣的那句話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讀《莫高窟》有感9

      《莫高窟》是《道士塔》之后的一篇,這一篇脫離了《道士塔》中的對莫高窟文化被破壞的惋惜和痛心,那一句“我好恨”實在是震撼了我,在這一篇里余秋雨撇下所有,一心去欣賞這“受傷”的'的莫高。

      很喜歡其中有一段,余秋雨論述了中國文化遺址與外國的不同,他寫了,中國的文化遺址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他認為外國的很多都是歷史上當(dāng)時修建然后興盛于一時,之后就是純粹的遺址,而中國的文化遺址是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沉淀,或者是其他原因,在不斷地更替著,才有生生不息。

    讀《莫高窟》有感10

      大漠茫茫,駝鈴聲聲,千年風(fēng)沙,卻未曾將其埋沒。余秋雨的這篇《莫高窟》我已經(jīng)讀過許多遍了?擅慨(dāng)夜深人靜時,我總會翻開那有些泛黃的書本,去千年莫高,尋找一種心中的安寧。

      余秋雨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他去參觀莫高窟的所見所聞。但這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寫了莫高窟厚重的歷史背景與其不朽的精神。

      他的落筆點就極為巧妙,沒有直接描寫莫高窟,而是先寫了它的“映壁”三危山。未曾看到石窟,卻先看到了這樣一座雄厚的大山,確實給我一種心理上的震撼,也越發(fā)讓我對神秘的莫高窟產(chǎn)生了幾分期待。

      我曾久聞在莫高窟邊會有“佛光”,但卻沒有親眼見過。但余秋雨,卻用最簡單的文字,描繪了最美的景色:“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我也仿佛回到了一千六百五十四年前的那個傍晚,與樂樽和尚一起,欣賞這造化的安排。

      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中國很少能有這種純粹的藝術(shù)遺址保存下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端莊的佛像,靈動的飛天,全都安放在歷史的角落里,只為在某一刻向世人展現(xiàn)他無限的`美。讀到它竟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我也深深地為它感到自豪。它不僅見證了中國文明的發(fā)展,更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壁畫上飛天衣袂飄飄、裙帶飛揚。那些線條,似從靈魂的深處緩緩流出,給人一種深深的震撼。那種美,與黑眼睛黃皮膚一起,流進每個中華兒女的血脈里,生生不息。

      余秋雨說:“莫高窟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儀式!鼻О倌昃薮蟮娘L(fēng)沙,吹凈了它美麗的外殼,只留下它最寶貴的東西,精神與靈魂。它,攜著千萬張美麗的壁畫,是對美的追求;它,刻著千萬個動人的佛教故事,是來自精神的自由;它,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個王朝,是中國的脊梁。

      莫高窟,很美。但你可曾細細閱讀近代關(guān)于它的歷史?愚昧的王道士,將石窟內(nèi)的部分塑像和壁畫損毀,就連那些飛天,也都被掩埋在慘白的涂料之下。它向無數(shù)前來搶奪珍寶的“洋唐僧”亮起了綠燈。我,太恨了,太恨了!但,全是他的錯嗎?似乎也不!按笄逋醭钡淖用駛,全都被困在破舊的鐵籠里,必定會眼界狹隘,輕信他人的讒言。錯,錯在國家。而國家,正風(fēng)雨飄搖!這段悲痛的歷史,如同一個不愿提及的傷疤,永遠留在了中華民族的記憶之中。

      莫高,這個奇妙的名字,穿過風(fēng)沙,穿越千年,傳承了燦爛輝煌的文明,也送來了刻骨銘心的警醒。無論何時,都不該忘記,我們的骨子里永遠都有莫高窟的端莊華彩,我們的血液里,永遠流著莫高窟的謙虛謹慎。

      文化不朽,精神不滅。我們,都是飛天的后人。

    讀《莫高窟》有感11

      他開始動身了,余先生來不及阻止他,我也來不及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著歷史,我看不到他的眼睛,揣測不出他作為一個凡人的內(nèi)心。余先生說他穿著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nóng)民。我說為什么要“畏畏縮縮”呢,有人要傷害他嗎,還是正因為沒人傷害他才使得他如此恐慌?

      道士,當(dāng)了佛教圣地的家,在莫高窟,敦煌文物藏在那里,或是葬在那里。大漠孤煙,它們寂寞得如同守護他們的僧侶。直到有一天,等來了命中注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jīng)卷。余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wěn),所以只能簡略地說。說年份,說人物,說交易雙方的“貨物”,沒有說盈損。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這一刻不能沉穩(wěn)的豈止只有筆!

      吁—,車隊出發(fā)了。余先生說斯坦因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但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在他看來那鮮血淋漓的傷口也許是咧開的艷唇,是在感謝上帝敦煌文物終于等來了“知音”,而他則是成全中華文明的英雄。不知那頭拉牛車的黃牛是否因為這次的貨物多了幾分歷史塵埃的重量而比以往走的緩慢些。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苦旅的道士真的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這次連歷史也犯了難。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nóng)民,是來逃荒的,來時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他的饑餓命令他走下去,走下去;蛟S正是莫高窟看到了他的苦難,也看到了自己在大漠中無望的未來,才自動裂開一條縫,將自己所有的寶物全贈予他,以便讓它們逃離這寂寞荒涼的沙漠。而它們自己也寧愿漂洋過海,浪跡天涯,再不愿忍受這被遺棄冷落的日子。這原本只是一場可愛的賭氣啊。

      既然是賭氣,那么氣消后,哪怕再不羈的游子也會思念故土吧。敦煌文物此時一定在倫敦博物館里焦急地等待著我們接它回家,可回家的路是如此的遙遠,而我今生最怕的就是讓人失望兩次。只是于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只好站在泛起淡淡青苔的拐角處,撫摸著莫高窟古老的傷口,輕輕安慰道:莫高窟,莫高哭。

    讀《莫高窟》有感12

      “中國的文化古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是的,莫高窟就是其典型的例子。讀完整篇文章,被他那精美的文字所吸引。利用色彩的變化,娓娓述說著歷史的變化。不僅道出政治的更替經(jīng)濟的變化,更難能可貴的交代了莫高窟壁畫的時序性和差別性。從藝術(shù)的角度闡述時代的變遷以及藝術(shù)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北魏戰(zhàn)事激烈,“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當(dāng)色彩“暢快柔美”的時候,是那英勇的'隋文帝統(tǒng)一了中國。唐代,對于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輝煌的歷史。大唐帝國,以一個帝國來稱呼,一點都不恭維。經(jīng)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各民族團結(jié),大量的外族人開始融入唐代社會。這時的色彩也開始爆發(fā),爆發(fā)的并不野氣,“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五代的“色流更趨精細”,“由熾熱走向溫煦,由狂放漸趨沉著”。當(dāng)“歡快的整體氛圍”不在擁有,色彩灰黯,舞蹈者的“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的時期。大宋的國土已經(jīng)支離破碎。到元代,那艷麗的火紅的亮麗的紅色已經(jīng)失去光澤,不再擁有屬于它的光環(huán)......

      莫高窟的魅力不僅僅是局限于藝術(shù),歷史、文化、宗教、藝術(shù)的四重交織,讓人在這大漠之中感到生命的可貴。

      莫高窟的神秘,也許不是余秋雨能寫明白能述說清楚的,只有等你自己去解謎了。期待莫高窟之行。

      最后想說,余秋雨,你牛。讓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您的文字功底和藝術(shù)功力,更讓我能感受到如同和您一起站在莫高窟的洞窟之中感受它的魅力。謝謝您的《莫高窟》,《文化苦旅》我將進行到底。

    讀《莫高窟》有感13

      讀了《莫高窟》這篇課文,我心中燃起莫名的“怒火”。

      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莫高窟是歷經(jīng)很多朝代的建設(shè),花費了幾百年才慢慢建成的,但是因為斯坦因的到來,令莫高窟變得不再那么完整,因為他用刀將很多精美的壁畫刻了下來。王道士發(fā)現(xiàn)的`藏經(jīng)洞,洞內(nèi)珍藏的經(jīng)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珍貴文物,大部分都被斯坦因拿走了,只有剩下的很少一部分陳列于北京故宮處。如果你去過莫高窟,你會發(fā)現(xiàn)壁畫都是殘缺不齊的。

      不過,唯一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這些被搶走的文物,在國外依然被保存的完好如初。而國內(nèi)如今的莫高窟由于游客不斷增多,造成環(huán)境污染等,壁畫的顏色逐漸變得深了。

      一想到大量的文物被盜走,我心中就充滿了憤怒。然而憤怒解決不了問題,總不能跑到國外和別人再打一仗將文物拿回來吧。我們要讓后代看到我們國人智慧的結(jié)晶,雖然壁畫殘缺不齊了,但是如果我們通過學(xué)習(xí),可否找到方法將殘缺的壁畫恢復(fù),將原來變深的壁畫顏色恢復(fù)到原來的樣子,讓我們的后代看到一個“嶄新的”莫高窟,讓后代知道中國人的信仰是不會破滅的。

      另外我們也要學(xué)習(xí)國外如何才能更好的保存歷史文物,讓歷史文物能夠歷經(jīng)千年而不變,讓更多的后人可以欣賞前輩們的智慧成果。我們在參觀旅游景點和欣賞歷史文物的時候,要努力保護景點的環(huán)境,不亂扔垃圾,不亂吃零食,讓景點和我們自己的家一樣干凈美麗。

      與其無用的“怒火”,我們不如用行動來改變這一切,從我開始,從現(xiàn)在開始,讓莫高窟重新昔日輝煌。

    讀《莫高窟》有感14

      我終于緩慢的踐行著信誓旦旦的諾言,躺在床上看書。盡管還是心猿意馬的眼神飄忽不定,忽而掃一眼電腦,忽而瞄一眼電視,但畢竟算是潛下心了,我說,我手里捧著的畢竟不是鼠標,也不是電視的遙控器。我暗喜自己可以的,真的可以的,就這樣吧!我手里捧著的是書,一本還發(fā)散著墨香的書。

      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風(fēng)。讀著余翁的《莫高窟》,卻又起這樣一句似曾相識的話,是在哪里看見過?卻又累積在我層層疊疊的記憶深處,如今被觸動某根神經(jīng)方被想起。記憶這種東西,就像是冬眠的動物,不去觸碰它,是絕然不會蠕動的。

      莫高窟,那處大漠深處的荒涼,總是讓我想起漫天彌漫的黃沙,一種粗獷,一份悲涼,還有一種向往!我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李賀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詩人的靈感無處不在,也許那樣的一種空靈更適合寫作的吧,我又想起了那個才女子“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也終于隨著作者的文字,神游了沙漠,神游了莫高!

      泡上些許的綠茶,看著茶葉在杯中緩緩沉浮并逐漸伸展開來,水的顏色慢慢變得色澤明顯,空氣里彌漫著淡然的清香,手里捧著一本書細細品茗,那是我向往的情景,讀書便不再是讀書了,而是了一種意境,一種享受!今天我決定享受這樣的意境,盡管有附庸風(fēng)雅之嫌,我還是想風(fēng)雅一回。

      《莫高窟》有這樣一段描寫:一路上都看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連聲的喊著:“莫高!莫高!”聲音圓潤,如呼親人。我的眼前便真的活靈活現(xiàn)的出現(xiàn)了幾個金發(fā)碧眼老外的形象,我折服于余翁文字的功力。

      莫高我是沒去過的,不過卻想起前年初春時候“清東陵”之行。得知我有時間去,朋友便早早做了安排,只是天公不太作美,天氣有些的陰冷,還飄起了星星點點的雪花,景區(qū)很大方圓幾十公里,幾乎看不見什么游人,我們車開的很慢,當(dāng)?shù)氐呐笥呀榻B沿途景點的由來,間歇偶有車超過我們“嗖”的便遠去了,當(dāng)那條12公尺寬,六公里長的神道,出現(xiàn)我眼前時,幾個外國人也進入了我的視線,他們背著厚重旅行包,手里捧著單反的相機,蹣跚著行進在神道上,似乎并不覺得外面的寒冷,他們一臉的真誠,讓我想起“布達拉宮”虔誠的朝拜者,就差一步一叩首了。

      當(dāng)我們匆匆的`拍了一些照片,好作為到此一游的證明出來的時候,那幾個外國人才剛剛走到陵區(qū)的門口,比起我們的走馬觀花他們真的虔誠許多。

      對我們的歷史感興趣的,真的總是外國人,而我們自己人卻是在走馬觀花,這讓我汗顏并慚愧。如今我們的國人愛好旅游,每到黃金周各個景點就猶如開鍋的熱水一般沸騰,到處人山人海,真的想要出門辦些事情的人反而會買不到車票。只是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真的對景點的文化背景,歷史由來感興趣?又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文化底蘊?

      我們的歷史究竟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了解?我們的文化究竟還有多少人傳承?我們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靜下心來讀書。

      這個浮躁的社會!浮躁的生活!浮躁的心靈!浮躁的人!我們還要浮躁多久?

    讀《莫高窟》有感15

      “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人與人和諧共處,人與社會和諧進步!焙椭C,成為引領(lǐng)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鍵詞之一,也成了教育者追求的目標。在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fēng)尚、行為規(guī)范、價值取向上加強人的教育,切實提高人的素質(zhì),建設(shè)和諧文化,是我們教育者的責(zé)任。但在我們的課堂上存在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筆者曾聽過這樣一個教學(xué)片斷:一位教師執(zhí)教蘇教版第九冊《莫高窟》時,問學(xué)生:如果我們來到了莫高窟,身臨其境的你,最想做些什么?有些學(xué)生說想和壁畫拍照合影,還有些學(xué)生說想摸一下大佛,想沾一下大佛的仙氣┄┄。學(xué)生發(fā)言贏得教者的頻頻表揚。其實,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在教寫景類的文章時,很多教師都會提這樣的問題。此類設(shè)計意在體現(xiàn)“以人為本,調(diào)動學(xué)生的主體積極性,讓學(xué)生表達了獨特的體驗”的新課程理念,與現(xiàn)代倡導(dǎo)的和諧教育思想也是吻合的。但教師對學(xué)生的表揚成了課堂上不和諧的音符。

      不和諧音符一:和壁畫拍照合影。

      去過莫高窟和查閱相關(guān)資料的人知道:為了保護洞內(nèi)文物,莫高窟的洞窟內(nèi)禁止拍照,進洞參觀時只能用手電筒觀看。不僅莫高窟的洞窟內(nèi)禁止拍照,還有很多文物前有禁止使用照相機或閃光燈的標示,但是為了留影紀念,很多人不能放棄拍照。課堂的不和諧音符與社會的不和諧現(xiàn)象是何等相似。

      不和諧音符二:想摸一下大佛。

      千佛洞是我國最早開鑿的石窟群之一,也是國家一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游客偷偷用手觸摸墻壁,深約10厘米的5個“大手印”赫然顯現(xiàn)于洞內(nèi)精美的壁畫旁。據(jù)工作人員介紹,千佛洞每年都要吸引大量國內(nèi)外游客,大部分國外游客有較高的文物保護意識,而一些國內(nèi)游客則常常做出一些損害文物古跡的行為,或觸摸,或刻畫,或留字,使古跡損傷日益加劇,這很不利于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也有損石窟形象!昂芏嘤慰陀捎诤闷婊蛘呤窍胝葱饸狻阃低涤檬钟|摸墻壁。而克孜爾千佛洞窟內(nèi)的巖石為砂巖,且這些精美的壁畫已歷經(jīng)上千年,用手觸摸后,極易散落和變色!

      這種不和諧現(xiàn)象的存在是誰之過?當(dāng)然不能全歸咎于語文教育。但回首語文課堂,教師有難以推卸的責(zé)任。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語文教育和環(huán)境教育的和諧統(tǒng)一,特別表現(xiàn)在對環(huán)境的.認識不夠深刻和全面:

      1、對自然環(huán)境關(guān)注較多,對社會環(huán)境關(guān)注較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指出:“本法所指環(huán)境是指影響人類生態(tài)和發(fā)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jīng)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qū)、風(fēng)景名勝區(qū)、城市和鄉(xiāng)村等!笨梢,環(huán)境保護法中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涉及面非常廣,不僅包括自然環(huán)境(大氣環(huán)境、水環(huán)境、生物環(huán)境、地質(zhì)和土壤環(huán)境),還包括社會環(huán)境。在平時的教學(xué)中,教師更多地關(guān)注自然環(huán)境,比如在教《九寨溝》、《桂林山水》、《趵突泉》中不會忘記滲透環(huán)境教育,但忽視了名勝景點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這一現(xiàn)實。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小學(xué)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故宮、孔廟、布達拉宮、敦煌石窟、秦代兵馬俑……這些珍貴的名勝古跡,猶如一顆顆燦爛的明珠,分布在祖國各地,鑲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卷中,這些名勝古跡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我們祖國的驕傲。它們都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厚此薄彼,要讓學(xué)生懂得并自覺愛護名勝古跡,在游覽時做到不隨便拍照,不亂刻亂畫,不攀爬踐踏,不撫摸文物等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2、對教材中顯性的環(huán)境教育比較關(guān)注,對隱性的環(huán)境教育關(guān)注較少。

      顯性的環(huán)境教育內(nèi)容是直接地、毫不隱晦地表露出來,學(xué)生直接從中受到影響。例如第一冊《b、p、m、f》一課中的情境圖傳達了這樣的意思:小朋友跟著爸爸上山看大佛,爸爸教育孩子要愛護大佛。教材配有一首語境歌: “爸爸帶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教師對這樣的環(huán)境教育資源比較關(guān)注,能利用教材對學(xué)生進行愛護文物的教育。但在相當(dāng)部分課文中不是明顯地表露表現(xiàn)出來,有的隱藏在字里行間,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發(fā)掘,有的是在課堂上生成的,需要教師發(fā)揮教學(xué)機智,及時把握。如小學(xué)語文課文《雪猴》,雖然主要寫的是雪猴的性格、本領(lǐng),但字里行間無不顯示小動物的靈性、可愛。教師完全可以挖掘課文的深義,用軍人、雪猴和諧相處,水乳交融的場面,去震撼學(xué)生,感染學(xué)生!跋駨囊环N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fēng)”,使學(xué)生不知不覺地受到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教育,但往往被忽略了。又如《莫高窟》的教例中,教師就是缺少及時糾正的教學(xué)機智,一味地表揚學(xué)生。教師應(yīng)給學(xué)生正確的知識,不能因為珍視學(xué)生的獨特的體驗而忽視了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

    【讀《莫高窟》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莫高窟游記的作文07-03

    敦煌莫高窟游記作文06-29

    莫高窟游記作文8篇08-24

    莫高窟游記作文5篇09-09

    精選莫高窟游記作文三篇04-09

    精選莫高窟的高二原創(chuàng)作文07-04

    關(guān)于莫高窟作文600字三篇02-08

    莫高窟作文300字合集五篇09-10

    【必備】莫高窟作文300字4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