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治通鑒》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治通鑒》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治通鑒》讀后感1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nèi)容,還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為鑒并不因史書內(nèi)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于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nèi)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讀后感2
柏楊版的《白話資治通鑒》是個好東西,雖然據(jù)說柏楊是個分子,雖然他執(zhí)拗地非要把堯舜叫做"尹放勛先生""姚重華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說,現(xiàn)代的青年的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古文修為來讀拗口的通鑒。讀史可以以史為鑒,可以增強古文文學修養(yǎng),也可以像讀故事一樣只是為了好玩,只要不是為了增強古文修養(yǎng),不去讀原本而只是從白話版通鑒讀起,大概是性價比比較高的事情。非要講究讀史書原本才算讀史,無非是為了增強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的.優(yōu)越感罷了。
但即使是白話版的資治通鑒,也未免太厚太長。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一共72本,我從第一本開始讀,讀到第七本,已經(jīng)開始覺得讀不下去了,因為前面的內(nèi)容開始遺忘,往往有"接不上頭"的感覺,這可能也是看大部頭著作的常見痛苦吧。無奈,打算邊看邊寫筆記,以加深印象。既然是筆記,肯定是見識淺薄謬誤極多,無非自娛自樂而已。
既然是自娛自樂,當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我的方式是把書上記載的歷史,分割成以10~20xx年為區(qū)間的時代,命名為某人的時代,并對時代中主要人物進行評分。評分采用四維制:
A.當世功業(yè);
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國家統(tǒng)一、開疆拓土、促進民生、宏揚文化方面的貢獻;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B.后世影響;
主要指此人身后,其開創(chuàng)的局面對后人的影響,側(cè)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響;最高分不得超過200.
C.技能;
指人的個人才華,包括軍事、內(nèi)政、戰(zhàn)略、文學、科技等等。最高分不得超過50.
D.私德
指人的個人品德。最高分不超過50.
影響指數(shù)=A+B+C+D
存在指數(shù)=(A+B+C+D)^1/2
《資治通鑒》讀后感3
《資治通鑒》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故事的書。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大驚失色,連忙派平原君趙勝去楚國借兵解圍。平原君想從門客中挑選20位文武雙全的門客作為助手去楚國。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但平原君卻說:“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根錐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兒很快就會冒出來。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來我這已經(jīng)有三年了吧?這三年中你也沒有給我謀劃過一個計策,更沒有讓我看見你的長處。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讓你這種默默無聞的人去呢?”毛遂說:“我沒有展現(xiàn)才華,是因為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要是您早點把我放進口袋里,錐子早就戳出來了。這次任務就像個口袋,我會讓您看到我的表現(xiàn)!逼皆犕旰,半信半疑。見毛遂很有膽量,也頗有口才,而自己也沒有更好的人選,就同意了。
到了楚國后,楚王和平原君在朝廷上談判,一直到中午都沒有結(jié)果出來。毛遂卻以自身相逼,把利益細細地告訴楚王,讓楚王同意出兵幫忙解圍。
這就像那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鳥兒一樣。有一次在我們班上,老師問我們班有沒有人想去參加學校繪畫比賽。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調(diào)皮大王”逸城同學第一個舉手,胸有成竹地報名了。同學們都用懷疑的眼神看著他,心想:“他還會畫畫?”。比賽結(jié)果出來時,大家都傻眼了,他獲得學校繪畫比賽第一名。原來我們?nèi)夹∏屏怂?/p>
通過毛遂自薦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于自己會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出來,這樣才會有機會登上更高的平臺。
《資治通鑒》讀后感4
最近閱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鑒》,隨著閱讀的進行越發(fā)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鑒》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著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占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說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說:“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住哪?”,韓信說:“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fā)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zhì)才肯發(fā)兵,太后舍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說:“為什么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jié)果呢?因為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xiàn)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后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zhì)的要求。而《資治通鑒》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為賭博爭棋態(tài)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說:“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鑒》是一本巨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資治通鑒》讀后感5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愛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鑒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依據(jù)我國古代出名的《資治通鑒》改編而成。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宏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識的司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子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聞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內(nèi)容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jīng)濟、文化方面。它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潔又生動地告知人們:清廉,正直,剛毅,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在今日仍舊珍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恍腥鄙俚摹?/p>
《資治通鑒故事》里有很多宏大的人物。司馬光通過敏銳的視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愛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里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選擇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英勇地推選自己,并靠著機靈,威逼楚王,使得楚王答應聯(lián)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于呈現(xiàn)自我,充溢自信念的品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己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當向他學習。
讀好書不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才智。以后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學問、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鑒》讀后感6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到達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資料,還是有必須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爸芄謶至餮院,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為鑒”并不因史書資料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于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資料,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我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樣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述,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讀后感7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中國古代發(fā)生的事,從秦朝一直到唐朝,都被作者用一句句生動的話描寫了出來,其中還有各種歷史人物,如李世民、項羽、劉邦等,讓我們體會到不同時間,不同時空,不一樣的盛世。
這本書通俗易懂,可以讓我們以后學習歷史時更容易理解,里面還有問答環(huán)節(jié),能讓我們鞏固學習的`知識,也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鑒。這也是司馬光用19年完成的著作,一段段歷史情結(jié)在心中浮現(xiàn),讓人身臨其境。宋神宗看了這本書后,認為這本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于是把這本書名作《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中華文明瑰寶,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的見證,也是我們了解古事的利器。
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最深刻的故事就是鴻門宴上較高下了。這里面說的是劉邦請項羽來參加“鴻門宴,”楚軍陣地里的項羽聽后很是開心,心里想著:這次可以好好除去一個刺兒頭了。在酒席上,楚軍所有人都暗示項羽殺了劉邦,可項羽都遲遲不動手,因為眾人皆在,若項羽當眾將其殺害了,則會把罪名死死扣在項羽頭上,只能以巧解憂了。于是項莊走上前去說:“我們來舞劍吧。”張良一聽便立即知道了項莊的意圖,便走出席賬,無人知曉他要做什么。這時項伯也發(fā)覺形勢不對,便提出要與項莊比劍。比劍時項伯一直護著劉邦,項莊因此沒有機會下手。
可誰知張良出來后就去找樊噲,他對樊噲說:“項羽他們想要殺死劉邦了!狈畤埪牶,拿起武器,便氣勢洶洶地沖進帳篷內(nèi)。項羽驚慌失措,便問何人,聽聞是久名的樊噲后便喜出望外,樊噲這種壯士,項羽很是看好,于是便熱情款待,樊噲也借著面子喝了酒吃了肉。但樊噲性子直爽,直接了當?shù)恼f:“您不能殺死劉邦,古之慧者無有如此。”劉邦此時也明白了,被嚇出了冷汗,于是他便以去茅房為由,帶著手下逃跑了。項羽他們反應過來時,已經(jīng)為時已晚,他們只好作罷。
《資治通鑒》確實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币允穼崬殍b,可以勵志,可以明智,可以遠志。
《資治通鑒》讀后感8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鑒》,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jié),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yōu)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zhì)。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著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來可以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 苯Y(jié)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tài)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chuàng)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后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年愒~濫調(diào),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鑒)中許多故事可以看出,為人處世謙虛,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shù)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jié)果最后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鑒,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謝。
《資治通鑒》讀后感9
《資治通鑒》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zhàn)國公元前403年,下迄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公元959年,橫跨1362年歷史。
喜歡讀歷史,正如唐宗李世民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現(xiàn)實的困惑或是時代的躁動一籌莫展,感覺是走進了現(xiàn)實的死胡同,根本無路可走,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歷史,在歷史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閱讀、品味、暢游史書,看看幾千年來,在歷史的長河里,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資治通鑒》不愧是名家巨作。它詳解了九世紀戰(zhàn)國的滄桑風云,展現(xiàn)了六合一統(tǒng)的.恢弘場面;在漢紀的泱泱文風中,感受兩漢(西漢和東漢)的繁榮興替;在三國紀中,縱橫演繹亂世中的歷史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聽聞沙場點兵的渾亂場面;在唐紀當中,暢享封建社會繁華鼎盛的盛宴;在五代紀中,細數(shù)五代十國的反復演進。
書中名人傳記比比皆是。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漢風遺骨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司馬睿;賢臣名仕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忠勇武將有:智勇雙全的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他們是照亮歷史長河耀眼的繁星,也是中華民族值得敬仰、驕傲、傳承的先賢。由此可見,《資治通鑒》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值得一讀。
不知作者司馬光在寫完《資治通鑒》這部恢弘巨制之后,會作何感想?現(xiàn)在讀來,千百年歷史猶如電影膠片一般歷歷在目,歷史更迭,英雄人物輩出。能感受到,司馬光當初著書,翻閱史料,還原歷史的真面目,一定費了很大周折。感謝你,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如此寶貴的著作,可以讓后人志存高遠,力學篤行,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
《資治通鑒》讀后感10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鑒》(譯本)!顿Y治通鑒》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鑒》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于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jié)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說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里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jié)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jié)成同盟并打敗了秦國。事后,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鑒》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后感11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學者王嗚成讀了《資治通鑒》后,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此書的白話版,受益匪淺!顿Y治通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它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這本書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
《資治通鑒》有不少生動而富有內(nèi)涵的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齊威王談寶”的`故事,魏惠王對齊威王說:“我國有12枚長寬各為一寸的寶珠,一顆便可照亮前后12輛馬車!饼R威王聽后笑著說:“我國雖然沒有什么寶貝,但是卻有四個人,一個大臣叫擅子,他將南疆邊城鎮(zhèn)守得無人敢進;一個大臣叫田玢,他鎮(zhèn)守著西部邊境,有他在,誰也不敢犯;另一個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有一個,叫種首,他把盜賊抓得干干凈凈,他們難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嗎?”魏惠王聽后覺得十分慚愧。
魏惠王貪愛稀世珍寶,而齊威王覺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寶。一個以“12枚長寬各為一寸的寶珠”為寶,一個以“國家的四位重臣”為珍。明眼人一看即知兩位君主之高下。是的,有了人才的國家,才會繁榮富強,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重視人才的故事歷來數(shù)不勝數(shù),古時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統(tǒng)軍;管渡之戰(zhàn)許攸投曹,曹操不顧不整衣冠急迫出門相迎,F(xiàn)在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對于人才的重視與爭奪就更加不用說了,香港地區(qū)有“優(yōu)才計劃”,讓有特長的人盡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術移民,有一技之長的人可優(yōu)先入籍,而快速發(fā)展的祖國更迫切需要人才。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齊威王一樣,把人才視如珍寶,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匯聚人才,才能造就越發(fā)強大的中國。
《資治通鑒》讀后感12
夫《資治通鑒》者,史家之瑰寶也。擷取千年之興衰,昭示萬代之得失。讀之如飲甘泉,沁人心脾;思之如探幽徑,發(fā)人深省。今以德才之辯為引,略抒微見,冀能啟迪后進,共探大道。
德者,立身之本也。猶樹之根,水之源,無之則枝葉凋零,江河枯竭。觀古人之行,以德為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德為基。孔子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贝吮菊撸乱。德之所在,則人心歸附,眾望所歸。故曰,德者,人之所以立也。
才者,成事之基也。猶如舟楫之利,可渡江河;劍戟之銳,可破敵陣。有才者,能化難為易,轉(zhuǎn)危為安,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諸葛孔明之才,可定三分之局;韓信之才,能滅七國之亂。此皆才之所致也。才之所在,則事業(yè)興旺,功成名就。故曰,才者,事之所以成也。
然德與才,非孤立之物,乃相輔相成者也。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無德之才,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雖一時顯赫,終難長久。昔秦檜之奸,雖才高八斗,然無德以佐之,終致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而有德無才者,雖能修身齊家,然難以治國平天下,功業(yè)難成。故曰,德才兼?zhèn),方為完人?/p>
讀《資治通鑒》,觀歷史之興衰,察人物之得失,可知德才之辯,實為治國安邦之要道。昔舜帝以德治國,選賢與能,故天下大治;而商紂暴虐無道,雖有才而不用,終致國破家亡。此皆德才之辯之明證也。
吾輩生于盛世,當以德才兼修為己任。修身以立德,勤學以增才。立德者,須心懷天下,仁愛為本;增才者,須博學多識,善思善行。如此,則能立身于世,成事于時。
然亦須知,德才兼修,非一蹴而就。須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方能漸入佳境。且須警惕,德才之修,非空談之辭,當付諸實踐,干中磨煉。吾輩當以史為鑒,修身立德,勤學增才,為中華復興之偉業(yè)無私奉獻,不負此生。
《資治通鑒》讀后感13
學者必讀的書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我最喜愛的是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這本書是我爺爺直接傳給我的。它書頁很皺,這是我爺爺經(jīng)常翻看造成的。書里面的字,我已經(jīng)看不清了,但書皮卻很硬,讓我經(jīng)常認為它是鐵皮做的。
翻開書的扉頁,上面寫著:學歷史,必讀此書也。贈睿睿下面落款是邵慶堯。送書時間是XX年8月28日,現(xiàn)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我10歲生日那天送的。《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主要記載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里面講了許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故事,如:舉案齊眉、官渡之戰(zhàn)、聞雞起舞等。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我很喜歡清代王鳴盛用于贊美此書的名言: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我想也是,既然這本書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學者必須要讀的,如果我們不讀它,就不知道這段歷史,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英勇無畏的荊軻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就不能知曉,古人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也就學不到了,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聯(lián):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我用它作為座右銘,時刻激勵我發(fā)憤學習。
《資治通鑒》真是一本好書,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時傳給我的下一代。
江寧實驗小學 六<11>班 張少睿
簡評:好的書之的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資治通鑒》讀后感14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他不但砸缸救過小朋友,還主編過一部非常著名的歷史著作呢 !這部書的名字叫《資治通鑒》 ,它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成績最高的史學典籍之一 。
這本書的內(nèi)容非常吸引我,是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為什么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古文,字數(shù)一兩行左右 ,記錄了這個故事講的內(nèi)容。它淺顯易懂。第二部分是將小古文翻譯成的`白話文 。能讓我們跟著小古文一起讀 。有不懂的可以看一看,理解其中的意思 ,而且它圖文并茂 ,讓我看地津津有味。
在董卓之亂中,有這樣一幅圖片:一個車夫,他的眉毛皺皺的,閉著眼睛,嘴巴閉著,看上去十分艱難 。車上老人雙手捧著袋子,臉向上抬著,面無血色,苦苦的哀求著 。這些因為打仗而流落逃荒的老百姓們,真氣慘呀!想想我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每天衣食無憂,有好的生活和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我因該更家珍惜。
再來欣賞這一幅,在一個滿天飛雪的夜晚 ,士兵們排列方正,殺敵沖鋒。大將軍目視前方,怒發(fā)沖冠 。他們個個戎裝作戰(zhàn)。讓我聯(lián)想到一首詩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在侯景之亂故事中,侯景想請梁武帝給他做媒,和南梁家世最顯赫的家族結(jié)親。梁武帝覺得不合適,勸他另選一戶門第稍差點的人家。侯景燦笑的點頭 ,心里卻想著是梁武帝他的好事 ,從那一刻起 ,侯景恨上了梁武帝,疼的牙癢癢 。故事中的小人物也被繪畫的淋漓盡致。他尖嘴猴腮,心胸狹窄 、睚眥必服、十分狡猾 。像這樣表里不一的人真是個可惡的家伙!
這本書故事有趣,原文詳盡,一讀就懂。我在讀這本書時,既豐富了我的小古文知識,又提高了朗誦能力 。可以從中了解到許多歷史典故 ,真是一舉多得呀 !
我看這本書,就像看電影一樣,讓我漫步在歷史的長河中。小朋友們快來和我一起閱讀——孩子讀得懂的《資治通鑒》吧 !
《資治通鑒》讀后感15
《資治通鑒》今年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大半年,現(xiàn)在看到了東漢桓帝時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術語、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歷史的特性讓人難以忍受。歷史中充滿了殺戮、背叛和陰謀,讓人時時感到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沒有“大江東去”和“滾滾長江東逝水”之感,這是人的歷史,是我們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處王侯之位,還是那么貪心,為一己私欲,讓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為求官爵富貴,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當權者想搞一個人,不管這個人犯沒犯錯,總是會有其他人當槍手來解決這些問題。
我常常會想我處在當時的環(huán)境會怎么樣,我羨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漢高祖、漢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們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樣。歷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這個人不行,而另外一個人就能干成。
歷史上也充滿著人性的光輝,有些人明知是死也會堅持正直,恪于值守,讓人心向往之。按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社會是不斷進步,但是古人的觀點并非如此,因為社會的.道德不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會生產(chǎn)力很長時間內(nèi)停滯不前,特別是我們中國很早就在各種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會的進步。而是有時候由和平轉(zhuǎn)向了戰(zhàn)爭,由人民安居樂業(yè)轉(zhuǎn)向了民不聊生,這是什么原因,是單純的馬爾薩斯陷井嗎?還是也有執(zhí)政者的錯誤,某些陰謀家的預謀,人性的陰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會的大環(huán)境終究會影響每一個人,我輩當自強,不能讓某些人的私利而使歷史再次走入陰暗的泥潭。
【《資治通鑒》讀后感】相關文章:
資治通鑒讀后感02-12
《資治通鑒》讀后感03-16
《資治通鑒》讀后感04-02
資治通鑒讀后感[熱門]12-02
[集合]資治通鑒讀后感10-19
資治通鑒讀后感(15篇)04-15
《資治通鑒》讀后感15篇04-01
資治通鑒讀后感15篇04-14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