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書心得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間失格》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
《人間失格》是躺在書架里好久的一本書,翻了幾頁,深感壓抑,便再沒有讀起。直到前幾天學弟說他在讀,又恰好成立讀書小組,便又和這書重逢。
坦白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是在看葉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顧和剖析過去的我。這一過程是苦痛而困難的,卻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于在讀的過程中,我始終都在問自己: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過去?假如你也曾有過一段晦澀孤寂的時間的話。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xiāng)下家族,“大家都板著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聚集到陰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欲,也得低著頭,一聲不吭地嚼著飯粒”,如此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對用餐時刻布滿了恐驚。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始終在想是什么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布滿了恐驚和渴望?或許是由于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郁,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肯定的善惡是非中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并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例如當他看到大人們?nèi)魺o其事的虛偽做作時),他的價值觀開頭動搖,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蕓蕓眾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可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里盼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苦痛。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假如用一個詞去評價葉藏的話,那就是“混沌”。如葉藏一樣的人的共同點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可怕受傷,極度恐驚人際關系以至于處理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我認同感低。然而,在面對與自己價值觀全然不同的人間,有的人選擇了極端對抗,可想而知撞得頭破血流;而葉藏選擇了偽裝自己,討好別人,努力做一個能夠融入人間的正常人。而正是這種偽裝和偏執(zhí),讓他始終游離于人間之外,且日日掙扎靈魂難以救贖。蘇格拉底說,要熟悉你自己,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而葉藏,很可悲,他無法熟悉自己,也無法客觀的熟悉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餓不餓,他的一切都依附于別人的喜愛,別人的'要求。可憐,可悲,可嘆。
可我也曾有過那樣一段困難的時間。只不過我選擇的是對抗,固執(zhí)己見,F(xiàn)在看來,也許年少時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壞事。若不殘酷,哪得頓悟。若是像葉藏一樣不斷地偽裝和逞強,終有一天會不堪負累。許是和葉藏有過相像的經(jīng)受或者說心路歷程,所以閱讀手記的過程中我非常理解他,但我卻不能憐憫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也許就是這樣的感覺。葉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個小圈子里,他的全部苦痛掙扎都是真實的,痛徹的?墒,在外人看來那就是一種不知所云的矯情,甚至當你走過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時候,也會罵自己一句傻比啊我當時都在想些什么。可我也明白走出來有多么不簡單,那是一段多么黑暗無助的時間。
我很圓滿,葉藏沒有和這個世界和解。葉藏最終感慨他失去作人的資格,是他在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發(fā)覺,他終究還是無法做一個正常人,他的靈魂依舊無法得到救贖。更可悲的是,這些并非是別人的過錯,而是他自己。是他的靈魂出了問題,難以修補。這無疑是最無望的事情。就似乎一個完善主義者看到自己突然殘缺的身體,難以挽回的那種悲慟。他再也沒有士氣,也找不到方法去融入人間了。
而我,以一個曾經(jīng)的病友,現(xiàn)在的成功者的姿勢,不能去盡更大善意的理解和心疼葉藏,多了些許漠然,這也是我的悲傷。可我也慶幸,有時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并不以它為恥。究竟,我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俗人啊。
愿全部迷茫的人,堅決的做自己,都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解。歡樂的生活。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2
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疊中,我們曾隔河望見:竹林七賢將自己困在他們的“邊界”內(nèi),“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最終真正留名青史的卻寥寥無幾;我們親眼見證:EDG戰(zhàn)隊打破外界強加的標簽,不破不立奪得世界冠軍。
由此可見,我們當勇于執(zhí)劍破界,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同樣也有人反駁,認為邊界是個體成長的保護墻,不應打破邊界,每個人都應具有邊界感。
實則不然,打破邊界并非所謂邊界感的喪失,事實上,兩者并非相互對立的關系,是可以共存的。邊界感,是指對邊界的判定,而邊界并非都能保護個體成長,二者是必要不充分的關系。我們所做的是判定邊界的性質,并選擇對其的重視程度,就這種意義上來說,打破邊界甚至就是邊界感的一種體現(xiàn)。
何況,人非草木,沒有人能永遠活在自己的`邊界內(nèi)。
《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厭惡并躲避著人類,試圖為自己制造一個邊界,無人可以進出,以此來“保護”自己,可這種行為卻被身邊的人視為“處事圓滑”,而葉藏最后的“失格”,也最終宣告,一味躲避在自己的邊界里的人,無法找到茍活于世的意義。
所以,只有執(zhí)劍破界,充分交流融合,才能長足發(fā)展,一如為了完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
就科學技術領域而言,只有敢于質疑權威,沖破思想的邊界,才能超越前人,革故鼎新。于是有了普朗克堅定地提出量子假說,徹底打破了前人的思維定式,獲得了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
豈止是在科技領域,世界萬物想要發(fā)展壯大,都離不開交流融合、吐故納新。蜷縮在既定邊界之內(nèi)固守一隅,最終必然走向退化、衰亡。“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突破一定的邊界、開拓創(chuàng)新才是成事之法、進取之道。
但執(zhí)劍破界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打破所有邊界,也有邊界需要我們的絕對敬畏。他們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規(guī)律、道德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我們不能在破界中迷失,失去了對邊界的判斷,隨意打破不應被打破的邊界這才真正是邊界感的喪失。
而吾輩于時代洪流中,真正要做的,是保持邊界感,也就是對邊界的絕對判斷,打破僵化的邊界,破而后立,牢牢守住邊界的底線,如曲道奎所說的:“我們一手拿著科技的利劍開辟未來,一邊拿著傳統(tǒng)的藥箱給人類療傷。”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3
依舊是在火車上閱讀的《人間失格》,我想高鐵開通了之后,估計很少有人懷念三個小時的火車,各方面體驗雖然差一點,但是給了我一段安心的閱讀時光。
我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或許不寫,裝作沒有讀過才是最好的選擇。
閱讀的時候全然被作者帶領,沉郁卑微的難以抑制,這可不是什么好的少年或是青年之書,也不是什么好的自傳,若是我推薦的話,我會說:“一個陽光的健康的青年不應該看這部作品”,或者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應該讀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就如同文中阿葉小時候的自畫像一般(不對,這個名字也是不能被提起的,像是禁忌之名),如同惡魔的低語一般,把人引誘至無路可退的境界。千萬不要從任何的角度分析此書,尋找悲劇原因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無功的,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在一開始就被作者寫就了的,讀這本書,就是沿著悲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令人發(fā)狂難以抑制一般。
簡明扼要的講,人的自我毀滅的傾向。可怕的不是這種毀滅,而是在預設的前提下一步一步引誘著的毀滅,偏偏自己沒辦法左右。
我非常害怕詢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書名為什么叫做“人間失格”,究竟誰是“人間失格者”,這樣的問題會被迫讓讀者在腦海中重溫書中的情節(jié),是陷阱。
這種自傳是不能讀的。應當放到書架的最深處。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4
這本書兩次拿起才把它看完,第一次看著感覺有點壓抑就放下了。這次再次拿起竟有種愛不《人間失格》讀后感釋手之感,作者太宰治一生曾四次自殺,寫完本書的當年投水自盡了。
書封面有句非常治愈的話,你沒有必要討好這個世界,慶幸看了《人間失格》,從此不再以為自己不合群。從小就自詡為劉曉波筆下的那只特立獨行的豬,一直以來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依靠可以依靠,沒有依靠不需要依靠。
曾有人說我是討好型人格,跟書中很多篇的主角一樣害怕沖突、努力避免沖突,我知道這是我的一大缺點,我也會努力去改正,但看了本書,我越來越釋懷了,不只我這樣,世上像我這樣的'人何止千千萬,人這一生終將逝去,管它那么多干嘛呢
這世上,在不同的角落里,一定也存在像我一樣敏感又木訥、熱情又冷漠、溫順又固執(zhí)的人,我并不孤獨,我也不需要討好世間的任何人,不論別人的人生如何,無非就是他人口中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你不在乎別人,同樣,別人更加不會在乎你的人生。
既然如此,何不就為自己而好好地活呢,余生做自己的主人,只做自己的仆人!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5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發(fā)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nèi)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fā)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
初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完書的簡介,我有一種“我從這個世界路過”、“人間不值得”的感覺。
《人間失格》是主人公葉藏在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三張照片后的感想為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分別介紹了葉藏的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jīng)歷。描寫了主人公葉藏為了逃避現(xiàn)實不斷沉淪、經(jīng)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終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多少個晚上原以為自己的消極才是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看著書告訴自己“不要極端”“不要抑郁”“不要像這個人一樣”的說教,但是如果你不是跌落塵埃又怎么會有作者那種被世界拋棄的想法,“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又怎么能去客觀的評價。
讀完這本書,它黑暗、陰郁、沒有光澤但是它起到了屬于它的作用。太宰治用了自己的投河,成功給予了自己永久的解脫,留給了無數(shù)讀者和文人永遠的談資。所以我們應該感謝,感謝這個和自己抗爭了一生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最后的挽歌。同時我們也應該告誡自己,提高逆商,即使只是從這個世界路過,也應該留下自己精彩的篇章。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6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文學。你聽說過日本的私人小說嗎。日本一直有私人小說的傳統(tǒng)。這個詞被廣義地解釋為,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故事已經(jīng)成為一部私人小說。然而,大多數(shù)人更傾向于狹義地解釋私人小說脫離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獨立描述周圍的瑣事和心理活動。
太宰治是川端康成和三島紀夫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一直是私人小說的典型作品。太宰治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他的一生只有39年,但他震驚了日本文壇,以至于他去世近80年,仍然有很多粉絲。
《人間失格》不僅是太宰治先生的杰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這本書由作者的序言、后記和主人公葉藏的三個筆記組成組成。它描述了主人公從青少年到中年不斷下沉以逃避現(xiàn)實的悲劇。他經(jīng)歷了自我放逐、酗酒和自殺,用藥物麻痹了自己,最后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表達你內(nèi)心的沮喪和被愛的欲望。
如果你能避免猛烈的狂喜,就不會有悲傷。葉藏從小孤僻,膽小敏感,對人類充滿恐懼和不安,人們總是后悔自己擁有的東西。葉藏出生在一個貴族,但他害怕吃飯和和和別人說話。當他來到這個城市時,他染上了喝酒和吸煙的壞習慣。生活似乎充滿了希望,似乎是黑暗的。對葉藏來說,他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在人們面前扮演小丑,但微笑只是一種表情,與情緒無關,世界往往是這樣,越故意管理,越失望。
孤獨是一種嚴重的感冒,直到他遇到常子,一個讓他心痛的女孩。最后,他們沒有找到生存的'希望,決定死,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恰逢其會,措手不及。常子死了,葉藏還活著。為此,他的父親與他斷絕了關系。他每天都很困惑,甚至上癮。他覺得生活很好,壞的是他自己。后來,他又墜入愛河,直到愛人出事,一切都回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在一無所有的年紀,他甚至不能給自己幸福。朋友們覺得他瘋了,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對他來說,活著已經(jīng)盡力了。最后,他被哥哥帶回家,27歲的他滿頭白發(fā)。
說實話,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喜歡這本書,但我忍不住被他吸引了。事實上,太宰治先生所倡導的不是黑暗,而是這樣一個丑陋甚至殘酷的故事背后的深層思想。其主線是追求愛與自由的現(xiàn)實和人性的解放。在放縱自己的同時,我們渴望救贖,卻無法控制自己,所以我們失去了心,浪費了這一生的意義。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裂縫,陽光怎么穿透呢?世界各地,無法到達的深淵是人性和不斷發(fā)酵的欲望。既然這個世界不可能成為我們想象的那樣,為什么不求同存異,給世界一個機會呢?
愿我們生而為人,人間有格。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7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人間失格》絕對可以排進前三。人間失格的色調是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以至于竟然不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要歇一歇,緩一緩,帶給自己的沖擊實在太大。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因為那樣你一下子就陷進去了,無法自拔!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鄉(xiāng)下家族,“大家都板著面孔吃飯,就儼然成了一種儀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聚集到陰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欲,也得低著頭,一聲不吭地嚼著飯!保绱藟阂值臍夥諏е滤麑τ貌蜁r刻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為生來就體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陰郁,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只畫地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從書本中學到的絕對的善惡是非中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并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蕓蕓眾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視人間,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間。他的潛意識里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他缺少人類跟動物共有的最根本的執(zhí)念、對于生存的欲望。在他父親問他想要什么時,他無法回答、只是黯然的想:“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快樂”。世俗的、對于“物”的欲望,他完全欠缺。的確,他曾沉迷酒色,和睦的人類社會只能建立在互相欺騙上。之中能開朗的活下去的人,不是笨到什么也察覺不到,就是聰明到學會了麻痹自己。葉藏卡在兩者之間。他聰明得恰到壞處——看了清一切,卻無法麻痹自己。也許酒色的溫柔,正是一種良藥吧。
直到他遇見好子,他似乎又有了一種安慰與平靜,死寂之前的平靜。在好子被侵犯之前,葉藏把自己的痛苦歸于他不能相信、依賴人類的這個個人缺陷。這個信念同時也成了他對于世間、對于人類最后的希望——不是人類無可救藥,錯都在不正常的自己——他一直是這么想而活下來的。當信賴天才好子的信賴被玷污時,他最后一絲希望也隨之粉碎。世界上已是一片沒有指標的荒野。“難道信賴也是一種罪過嗎?”之后,葉藏終于步向完全的毀滅。他沒有反抗,所以被關進了在精神病院里、變成了瘋子!安坏挚挂彩且环N罪過嗎?”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選擇。與他相比,我還是更喜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幸福的人,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每一個關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著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選擇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間失格,讀過便相當于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過后,依然要重復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并告誡自己,要好好的活……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8
你永遠不知道在一個樂觀開朗甚至能時時刻刻給你帶來快樂的人心中有著怎樣的世界。
在葉藏眼中這個世界和他格格不入,他毫無頭緒,不知怎么融入。
常有人說他幸福,他卻總覺得自己身陷地獄。
于是他偽裝自己,做一個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小丑”,以此來維系與人類的聯(lián)系。
他能騙過世人卻騙不過自己,于是在一邊逗樂的同時一邊痛苦著。
給人們帶來歡樂的那個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隱藏在厚厚的殼中,不會被人們所接受。
在經(jīng)歷了自殺未遂,休學自謀生路,妻子被玷污等事件后,葉藏徹底崩潰。
他醉酒,他沉湎藥物,他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最終精神失常進了精神病院。
人間失格的意思是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在葉藏生活的時代是日本戰(zhàn)敗后的時期,整個社會似乎也充滿了頹廢的氣質。
葉藏小的.時候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成年后仍然得不到當時社會的認同,以至于認為自己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書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水手在海上翻船后好不容易抓住了燈塔,卻在看到燈塔里一家團圓的景象后不忍打擾放棄求生的機會。
這種不打擾應該深深的刻入了太宰治的骨髓里,纖細敏感,自殺五次,最終在完成《人間失格》的當年也自殺身亡。
他或許也和水手一樣,已經(jīng)拼命在求生了,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配打擾人世間的美好幸福。
而我知道人間永駐希望。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9
"我總是因為不能拒絕別人,而承受痛苦"
"真希望去一個沒有女人的地方。"
"人總是這樣虛偽,我最好的朋友也一直認為我是個入過監(jiān)獄,且總是害女人死,用女人錢的爛人。"
其實葉藏小時候是個天賦異稟的孩子,他總是能找到拿高分的訣竅,也是一個愛看書有思想的孩子。他喜愛世界上的`真與善,可總是被偽善包圍,連父親也總是強迫他做不愛做的事,所以他總委曲求全。
其實葉藏青年時代是個有夢想的孩子,他想成為畫家,想去藝術學校學習。卻被父親逼到高中以便將來從政,他屈服了。最后遇見掘木,這個將他帶入地獄的人。于是本來就厭世,內(nèi)心孤獨空虛的人,從此沉迷酒色。他流連在一個又一個女人身邊,在沉淪中填滿寂寞,也靠著女人維持窮困潦倒的生活。
直到遇見常子,這個終于讓他產(chǎn)生愛情的女人。一個貧窮,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女人,兩個同樣孤獨,同樣寂寞,同樣悲慘的人走到了一起。他們厭倦了人生,于是決定一起自殺,可偏偏造化弄人,常子死了,葉藏卻活了下來。因此,葉藏還被帶入警察局調查。
出獄后,葉藏跟著雜志記者靜子還有她的女兒一起生活,自己畫漫畫賺點零碎?勺约赫J為最好的朋友掘木卻一直嘲諷他騙女人錢,靠女人生活。最終,他決定離開,留她們女子好好過日子。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0
20xx年8月5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
這本書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記共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后記作者以第一人稱,訴說“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后的感想。中間的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一人稱來敘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jīng)歷以及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一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嘆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郁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xiàn)了戰(zhàn)后日本人“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杰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yǎng)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fā)芽便已經(jīng)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于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后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一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丑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為什么要活著?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你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xiàn)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干一番失業(yè),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并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著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后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1
《人間失格》全書都彌漫著一股頹喪、自暴自棄的氣息,甚至是厭世的,讀至一半,我開始疑惑它的悲觀基調為何會在書榜中常年居于高位。
以第一人稱描寫的主人公,有孤僻性格。從童年開始,“我”的內(nèi)心思考問題就十分消極而深刻,深刻是往消極中不斷延伸,已至于“我”害怕和惶恐去跟別人交流什么,但是找到了另一種表達方式——搞笑。用極盡搞笑的方式去面對任何事情,偽裝自己的悲觀內(nèi)心。一旦出現(xiàn)看穿他的人,又會陷入十分的惶恐。
主人公的性格并非社恐,生于富裕有威望的家庭,是家中比較小的兒子,父親在家庭中是頗具威嚴和地位(在外當官),對父親有一定的害怕,但父親對他并沒有很嚴厲。抱著主人公的性格何為從小開始就如此悲觀消極的疑問一直讀完。之后的人生,也是一步步越走越壞,在高中時代就參加地下運動,結識狐朋狗友,吃喝嫖賭,然后以一次和有夫之婦的跳海殉情被救為界限,正式被家中斷絕關系,從此更是自暴自棄,窮困、欺騙、睡女人、酗酒,到后來毒癮成性,被關進精神病院最后被家中大哥接回鄉(xiāng)下養(yǎng)病。
主人公認為他人生的錯誤在于父親和比目魚。父親并沒有露面處理,擔保人是討好父親的門客比目魚。他無處可去,學業(yè)已荒廢,暫時住在比目魚家中。為何要將大部分原因怪罪在比目魚身上,是因為怪比目魚沒有很明確的傳達主人公家中的意思:如果還想繼續(xù)學業(yè),那么家中會幫助他、贊助他學費回到學校。比目魚出于心機的“好心”,告訴主人公自己考慮接下來要怎么辦,他會給予幫助。自此傳達的錯誤信號,讓主人公不想給他添麻煩,或者供養(yǎng)他從而厭煩他,從此人生道路偏離。
這是書中“我”的觀點,可以看出,“我”沒有一點積極心態(tài),把人生偏差過錯輕易歸咎他人,(假使“我”得知真相,但參考“我”的習性、性格,人生也不一定會回到正途)并且“理所應當”地越過越混,一直似乎都是在尋歡作樂又窮困潦倒的邊緣亦夢亦醒,又異常孤獨。
書的最后附著上了作者太宰治的生平軌跡,太宰治本身命運曲折,書中很多主人公的經(jīng)歷和都與他類似,最明顯的是主人公和作者都多次嘗試自殺,自殺的方式幾乎相同,可以說本書也是他自身的.一些自述。
對于作者的自殺原因,我們無從而知,從譯者的推測中可以窺中一二,他是這樣一個內(nèi)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溫柔的人,對待女人即使如此,因而無法拒絕情人的自殺提議。折射至《人間失格》中出場的女性也頗多,占據(jù)大幅,各自撫慰、陪伴過主人公一段時間。
這本書的價值,可能要研究過日本歷史和文學發(fā)展史,才能更深刻體會。了解生平后發(fā)現(xiàn)太宰治是日本一個重要而多產(chǎn)的作家,主導著當時二戰(zhàn)后“無賴派”文學。本書是我讀過他的第一部作品。有機會去研讀日本史后,在讀作者一些其他作品應該會更好。
所以,理解淺顯的我,怕不好下筆,也拖延和中間擱置了這篇讀后感。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2
在讀這本書之前,就聽許多人談起,他們大都面色凝重,說讀得非常壓抑。《人間失格》主人公叫葉藏,其實他就是太宰先生的化身。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與葉藏融合,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投射于葉藏的獨白。他說:“這是充滿了可恥的一生!比~藏一生是逐漸喪失了做人的資格;太宰治在完成作品的同年,攜他的愛慕者自殺,二人以生命完成了怯懦者的深度。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底沉了一顆大石頭,很想大哭一場。難過已經(jīng)到了嗓子眼上,澀澀的在喉嚨里,使任何聲音喑啞。我想,葉藏,他是個被上帝放逐的人,也是被自己放逐的人,他極不自由,被自己禁錮著。他對人類本身的未知性的恐懼與排斥,引發(fā)了他的荒誕與頹廢,以至于他的一生都在取悅他人。他逃避自己,不停地偽裝自己來取悅他人,而他人的存在更襯托了他的悲劇——他再怎么取悅他人,扮演著可悲的小丑,但最終也只剩下自己孤獨一人。一個取悅他人的人,在取悅之中閱盡了人性,他的對于人的閱讀,形成了一個怯懦者的深度。
葉藏經(jīng)常想,自己究竟有沒有必要活著,活著又怎么活?他這樣的追問,已經(jīng)違背了天賦人權的義理。他不是在叩問人生意義,他只不過是喪失自我的人格罷了。(喪失自我或許已經(jīng)無法稱其為人了吧?)加繆說,你反抗啊,別逃避別自殺,你反抗啊。可葉藏不會,他只會因循茍且,繼續(xù)演戲,怯懦而軟弱——用習慣伎倆去討好別人,以此感受自己的存在,他是一個影子一樣的存在,是一個碰到棉花糖都會受傷的膽小鬼。他是一個“極好的演員”,同時帶著不想被人發(fā)現(xiàn)的可恥的天性。他矛盾且復雜,好像“活著”對他人而言輕而易舉的小事,在他敏感細小的神經(jīng)上成了一件要花費很大很大力氣的事。正是這種敏感的性格,使他充分感受他人,感受社會,卻完全喪失自己,最終只能選擇死亡。
可是讀這樣卑怯的書,我居然心里得到了安慰。我想,原來遭受心靈困苦的人不止我一人。但我又有一種恐懼,那種內(nèi)心世界被剖析的恐懼。葉藏問:難道相信別人也有罪嗎?難道純真無暇的信任是罪惡之源嗎?在良子被人玷污后,葉藏心中的痛苦愈加深重,認為自己是“罪惡的集合體”,“不該再奢望騎著自行車去欣賞綠葉掩映的瀑布了”,活著,似乎成了葉藏的罪惡之源。二次大戰(zhàn)后,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那些極為善良的人,擔負著人類的罪行,他們善良,甚至善良近于怯懦。
太宰治先生在這個“怪人”和“這個神一般的好孩子”中重現(xiàn)了自己生的困惑與愛的無能;蛟S很多人不喜歡這本書的格調,認為它只是矯情的呻吟病語,不知所云。更有人認為這本書充滿了負能量與壓抑。我想,太宰治先生落筆時絕不是想讓讀者感同身受他的悲哀,而是想告訴我們:“不要這樣!辈灰,要活下去。葉藏說“一切都會過去”。想要在人的世界里好好地活下去,那種不能實現(xiàn)的焦慮和那種認認真真活下去的渴望,才是他的本質。
坂口安吾在《致郁》里說:“活著,是最重要的事,可偏偏這簡單的話,又最難理解。其實也不是懂與不懂的問題,生或死,是沒有說得清楚的。況且,選擇死亡的話,只需要從人間消失,其他什么也不用,多么簡單,可試著生存,試著去解決問題,就要一直戰(zhàn)斗下去,無論何時,都可以選擇死亡,所以不要做這么無聊的事情了。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還是不要做了! 坂口安吾說得太平淡,太容易,他沒有抵達怯懦者的深度。我想到的是“向死而生”。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他說,其實人存在的過程就是一個死的'過程,人只要還未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葉藏喪失了自我。丟棄了做人的資格,在“向死”的過程中選擇了提前亡故。雖然我在《人間失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還未及葉藏的悲哀,我只是帶著他認認真真活著的渴望,向死而生。
讀完第一遍,接著又讀了第二遍,心里仍然有著巨大的震撼。這種震撼混合著一種靈魂被透析、被表達的共鳴,以及意識到這種共鳴的羞恥與無力。有人問我,這本書好不好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對我來說,這絕不是一本好看或不好看的書。
看到書評中有人寫道:“在那些立于洪荒之上,觀百川灌河的人的眼里,每一條小溪流的喧鬧是不是顯得愚蠢而又徒勞;那些敏感聰明、善于體察人心的人,是不是習慣演戲時,感受著悲哀與自憐。”我想,這種悲涼與自憐正映在人間的每一個葉藏的影子上。
我的蒼白的語言無法表達我心中的波濤,但我永遠難以忘懷怯懦者的深度,以及從深淵里散發(fā)的冷靜的氣息。在每一個孤獨彷徨的日子里,我將帶著太宰治先生的慰藉,向死而生。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3
人間失格,意為失去做人的資格。這是著名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一本著作——《人間失格》。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蔽也恢雷髡叩降捉(jīng)歷了什么才能寫出如此絕望的話,我只知道,這是太宰治對自己的評價,深刻地表達出了對人生的絕望與無能為力。曾經(jīng)有人說過:“我本以為自己很孤獨,幸虧看了《人間失格》!睍险f:“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襲來!边@是太宰治對于孤獨的體會。
“我的驕傲不允許我將這段崩潰的日子告訴任何人,只有我自己知道,僅一夜之間,我的心判若兩人!”太宰治就像是清醒的墮落著,他洞察萬物卻無力改變,然而絕望之后就是重生的開始!霸谒^的人間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視為真理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會過去!”在這段文字里,我能體會到這是太宰治對生的渴望,而非死的追求。
我們并沒有生活在太宰治的年代,卻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與他產(chǎn)生深深的共鳴!度碎g失格》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太宰治半生的自傳體。書中的主人公從未被命運眷顧,世界甚至對他充滿惡意,他曾經(jīng)自殺過四次都沒有成功。他經(jīng)常極度地頹廢,有時甚至不斷地傷害他愛和愛他的人,可每次都后悔。太宰治和這位主人公一樣,始終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什么活著?世界為何要對自己充滿惡意?既然我活著,為什么總想去死呢?書中把“活著”和“痛苦”描寫得淋漓盡致;蛟S,我不敢隨意地評價《人間失格》這本書究竟是在寫什么,因為這將是我一輩子都無法到達的文學高度,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降維打擊。
讀完《人間失格》,我不禁地思考:我到底要怎么過完我這一生?如果世界對我充滿惡意的時候,我該怎么辦?人生不過區(qū)區(qū)三萬多天,不如意的事十有九八,但值得關注的事情少之又少。其實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如你所愿的,當我們無法為之抗衡的時候,倒不如選擇接受,允許一切的發(fā)生。人生沒有什么事是一定要去做的,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之后順其自然,允許一切如其所是,也接受一切事與愿違,然后帶著缺憾拼命綻放,這是與自己達成和解最好的方式。
從前啊!別人說我?guī)拙洳缓玫脑,或者不喜歡我,我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很容易就精神內(nèi)耗。后來我仔細一想,我干嘛非得活在別人的`口中啊!我為什么要這么在意別人的評價呢?不管我活成什么樣子總會有人說三道四,索性就做我自己好就好了。畢竟,在烏鴉的世界里,天鵝也是有罪的。有些人際關系不想維持就不維持了,皆是過客罷了。我孤身一人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我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孤獨的。哪怕全世界都把莫名其妙的惡意給予了我,我也會勇敢地做我自己,保護自己,愛自己。在自己心中燃起一團永遠不熄滅的火焰,來對抗全世界的冰冷。
生活是過給自己的,不管世界怎么變幻,我還是我!所以呢,學會接納每一天,坦然面對世界的千變?nèi)f化,在歲月洗禮中變得溫柔且強大!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4
死生之事,于作家亦莫大焉。想象這樣一個作家,一生以毀減生命為志業(yè),從二十歲起五度自殺,終于在四十歲前了結生命;想象這樣一個作家,畢生的寫作都是以自身為藍本,自傳體式的回憶貫串文本;想象這樣一個作家,生前毀譽參半,死去近六十年還被不斷追憶,連忌日都成為節(jié)日。他就是太宰治,日本無賴派大師,在日本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并列戰(zhàn)后文學的巔峰人物。最后一次自殺是在他三十九歲生日那天,所以從此在日本如果死生在同一天,就會被稱之為"櫻桃忌"。
文中的主角大庭葉藏大概就是作者的自傳體。那個回首往昔,覺得人生充斥著恥辱的人。從小就在討好身邊的'人,從不對人說"No",從不頂嘴,從不以理相爭。不管是自己的父親,母親,兄妹或者朋友甚至是傭人,所有的事情都不懂得拒絕。
從小就對人類滿腹恐懼,畏葸戰(zhàn)栗,完全靠貶損自己,強裝笑臉來拼死拼活的為人類服務,命懸一線的服務,汗流浹背的服務。以至于成了搞笑的高手。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不說真話來討好賣乖的孩子。很小,他就認為不公平是必然存在的,不懂傾訴,覺得那是枉費心機。只能對真相一言不發(fā),默默忍受,繼續(xù)搞笑。覺得世間的人們經(jīng);ハ嗥垓_,卻又頗為神奇的毫發(fā)無傷,相安無事,好像沒有察覺到彼此的欺騙。"世間"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可怕之地,也絕非依靠"一決勝負"便可以輕易解決一切的場所。
那個煢煢孑然,郁郁寡歡的阿葉,最終像蟾蜍一樣在世間活著,失去做人的資格,只能趴在地上緩緩蠕動。"生而為人,對不起"
他本出生于富貴人家,自帶光芒,生來就很受人尊重,在家族也理應被重視,可是,在自己的貶損中,在不斷的"討好"中漸行漸遠,光芒散盡。其實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光芒,要學會聚光而不是散光。你的光芒越聚,你的能量越大。
很多人問,為什么我那么好說話,卻沒人把我當回事,為什么我待每個人都很好,卻沒人把我當真朋友。我說,你的問題在于太刻意,也太貪心。我們太貪心所有人的眼光,于是忘記了生而為人,也該知道誰是知心人,而誰是泛泛之交。聰明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冷熱分明。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終于拋棄掉了別人眼中最糟糕的樣子,開始棱角分明地活著。大概也應了那句話,我的時間寶貴,要浪費在喜歡的人身上才是。不好惹不是沒教養(yǎng),而是涇渭分明又彬彬有禮。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5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郁,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我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人間失格,自暴自棄的代言詞(失去了為人的資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又是無盡的悲哀。
這種似于陰暗型的小說,亦或是過于現(xiàn)實的小說,人們一般是不愿意去著眼的,人莫不過是理想主義者,都愿意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都希望現(xiàn)世美好~
但若此真是常態(tài),世間便無了類似于此書的存在!可見,生活就是如此,沒有松柏的常青,沒有生命的循環(huán),有的便是無盡的挑戰(zhàn)和無駐的青春。這便是人生。
好現(xiàn)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后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脫,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yǎng)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zhí)其詞了。
此外,可以說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系,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痹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并非是良子的過錯,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于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于他來說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后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他對待房東家女兒和那個女學生的手段、伎倆,起先我真的感到憎惡,后來我便理解了,這便是所謂的按別人喜歡的方式來,看透不說透,沒必要搞得很尷尬,其實主要就是為了好好的偽裝自己。
對這種怒不可言,悲不可泣的存在是滿滿的心疼。也正是這種特帶憂郁性格帶著他走了又一條路,在路上離不開女人和酒精。人的.體內(nèi)藏著好幾個自己,甚至不只兩個,如同kill me heal me中一般,每種性格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故,人都是多變的~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一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為什么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并不是因為喜歡才喝酒的。因為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處是最后媽媽桑的一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并不是人們主動就愿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脫方式,雖說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說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于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么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后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即便如此,我們?nèi)孕枰獔皂g的活著,我從不認同人們的自殺行為,人就算百般不如意,百般不順心,但是自殺是一件很愚蠢,很不負責的事情,如果現(xiàn)在你很痛苦,那就活著吧,體驗這一切,今后或許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會是美好,差也沒有關系,正所謂,無痛苦,不人生!
讀《人間失格》有感7
你說,你是一位徹底的搞笑分子;你說,人活著沒有太大的樂趣;你說,人間失格,你也失格。
可在我心中,你所詮釋的,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人性。要知道,你,從未失格。
在《人間失格》這本書中,我領悟今生,嘆惋人生。作者按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下此書,書中道盡了人間的不公與人性的腐敗。在第一篇,作者寫下了這樣的一件小事:他為了使自己受到關注,故意捉弄著自己,如在上課起立后坐下時故意摔倒,上完廁所出來時故意沒穿好褲子從而引發(fā)了同學們的大笑,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主人公也得到了歸屬及關注。我想和主人公對話。此時此刻的你,將嘲笑化作為了自身的歸屬。又是什么引發(fā)你再次質疑呢?
你認為是自己精神上有問題,認為自己像一個小丑。不,你不是。這,是人性。
人的性情,自身是控制不了的。他們就如同電影里的男主角女主角,希望得到比其他配角多的鏡頭及大眾的眼球。我們又不妨問問自己,當?shù)谝淮谓佑|人世時,是否也希望自己能夠受到關注?還記得八歲時的一次鋼琴比賽,為了更受關注,我讓媽媽為我買來隆重的裙子;為了更受關注,自己一整天泡在琴房里仔仔細細彈熟每一個音節(jié)。人性,呵,又不妨說是累的自身;人性,呵,又不妨說是個人內(nèi)心中的虛榮與虛偽
總有人說,人間繁花似錦。可若不去努力,度過那一個又一個黑暗的夜,又如何換取成功后的似錦人間?
作者經(jīng)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偽裝、捉弄,他累了不,他的心累了他最終不愿面對自己,那個虛偽,卻被真實的自己看透了的自己。他選擇了遠方的一處光明,年僅39歲。
這,也是人性。勇敢后的人性。
讀完此書,我習慣性地看了背面的評論,眾所周知,無非都是夸獎、贊揚,我不禁嘆惋;多少名人,是死后才得名;多少贊揚,又是當事人所不知?
我們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這,是又是人性。
你,已離去。而我,會珍惜。
所以,大膽地去做每件事吧,那些自己喜歡、熱愛的事。每當遇到質疑,千萬別在意,也千萬別停下前進的腳步而去關心起他人眼光,努力沖向自己的似錦人間,努力擁有人間似錦。
因為,你,從未失格。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02-18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02-28
【推薦】《人間失格》讀書心得08-11
讀人間失格有感02-02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4篇03-13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5篇03-02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15篇)03-06
《人間失格》讀書心得(通用15篇)04-06
人間失格讀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