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精選14篇)
當(dāng)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治通鑒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1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鑒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jù)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鑒》改編而成。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內(nèi)容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jīng)濟、文化方面。它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豢扇鄙俚摹?/p>
《資治通鑒故事》里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通過敏銳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里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己,并憑著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yīng)聯(lián)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于展現(xiàn)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己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
讀好書不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以后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2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鑒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這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經(jīng)歷千辛萬苦終于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chǎn)得以發(fā)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后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yǎng),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3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巨著,講述了我們古代國與國之間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歡看歷史,但當(dāng)我翻看《資治通鑒》的時候,里面的內(nèi)容卻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著性子看了下去,我讀它的目的是:首先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學(xué)習(xí)《資治通鑒》中人物的謀略,我們處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沒有戰(zhàn)爭,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學(xué)習(xí)。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不妨用古人的謀略來分析當(dāng)代社會的局勢,這對我們認識事物有很大的幫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謀略,為人處世之道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扭轉(zhuǎn)乾坤、化腐朽為神奇,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個“妙”字,這就是我對《資治通鑒》的評價。
有人善于摸透人們的心理特征,從而達到預(yù)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xué)習(xí)的。古代歷史留給我們不僅僅是歷史,而是給我們留下了處事的經(jīng)驗和方法……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4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zhàn)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后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xué)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學(xué)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xué)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xué)生們學(xué)習(xí)知識和禮節(jié)。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就像《三字經(jīng)》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長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wǎng)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這本書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讓我們增長歷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5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quán)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fēng)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6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準(zhǔn)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里的故事多得數(shù)不清,每一個都精彩至極,但我最喜歡的是《陶侃愛惜光陰》。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時如金,勤奮不懈的.,東晉名將陶侃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他曾對人說:“大禹那樣的圣人,猶自珍惜寸陰,我們這樣的常人,更應(yīng)珍惜每一分光陰,絕不可以整日閑游爛醉,活著無益于當(dāng)世,死了不能傳名于后代,那樣做完全是自暴自棄!碧召┳滞列,父親本是吳國的楊武將軍,死得很早,吳國敗亡之后,陶侃由鄱陽移居到廬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貧苦?商召⿶巯Ч怅帯l(fā)奮自強。正因為這樣,陶侃受到了當(dāng)時的名士范逵的抬舉,做了江夏太守,后來因為抓住了亂賊王敦,平定廣州叛亂有功,被封為柴桑侯,食邑四千戶,又做了荊、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將軍等職位。
陶侃職位高了,但他并不像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的官僚一樣貪圖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職守,孜孜不倦。
《資治通鑒》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陶侃從一個出身寒門的小吏,靠著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軍四十一年,建立了當(dāng)時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勛,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學(xué)習(xí)陶侃那愛惜光陰的品格和努力學(xué)習(xí)的精神。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7
在這個暑假里,我讀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在書中,我認識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機智聰慧的孔伋;巧言擊破六國合縱的張儀;賢德明智的齊威王;熱愛祖國能言善辯的藺相如;勇敢無畏的荊軻;足智多謀的韓信;猛悍剛強的項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為寶的齊威王。
齊威王剛剛即位的時候,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各國紛紛入侵齊國,出現(xiàn)了“諸侯并伐,國人不治”的局面。后來他翻然悔悟,下定決心“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當(dāng)時,周王室勢力十分衰弱,各諸侯大臣都不來朝拜。但齊王仍然堅持朝拜周王,這一舉動深深感染了百姓,夸贊齊王賢德。 齊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識別和利用。一次,齊王詢問大臣地方官政績?nèi)绾,大臣們都稱贊阿城大夫,指責(zé)即墨大夫。后來,齊王派人去兩地巡查,發(fā)現(xiàn)事實與大臣所說相反,說明阿城大夫賄賂大臣,不好好治理阿城,齊王十分氣憤,殺死了阿城大夫和稱贊他的大臣們。而即墨大夫認真治理即墨,不賄賂大臣,受到了齊王的嘉獎。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齊王不受蒙蔽,以人才為寶,經(jīng)過一系列整頓和改革,齊國逐漸強大,開始稱雄于諸侯。到齊威王末年,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齊威王也因善于納諫用賢、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我十分佩服齊王,他是一個心系百姓,積極培養(yǎng)人才,不徇私枉法,賞罰分明,理智果斷,顧大局,識大體賢德的好君王。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8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人豫讓,因主公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殺害,心里氣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為他報仇,為他而死,我只有盡忠盡義,才有臉對他。
這是他發(fā)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殺行動中,他被發(fā)現(xiàn)了,但趙襄子因為看豫讓是個仁義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動中,他又被發(fā)現(xiàn)了,在臨死前,他要求刺趙襄子衣服幾下,完成心愿后,豫讓便拔劍自殺。
豫讓的這一舉動多么令我震驚,他為了義氣,可以犧牲自己,為義這一字添加了光彩,為朋友報仇而放棄生命,重義輕死。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為朋友盡忠、盡義、盡能,豫讓的義氣讓我感慨萬千。
在現(xiàn)在,人們?yōu)榱私疱X和利益,可以放棄一切,重利輕義!傲x”這個字早已消失在許多人的字典里。
那這樣看來,豫讓的精神,和為義、為忠、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嗎?
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需要那樣,做出為朋友之情、之義、之忠犧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處時,我們要真心相待,不欺騙;在朋友有困難時,我們要義無反顧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難同當(dāng);在我們有快樂,記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雖然不可說是為大義,但也是小義,也是一種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要時刻義字當(dāng)頭,多做義事,又何不為君子之行呢?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鑒》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著急,最后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后,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zhàn),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jié)束了。
可劉邦為什么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么會扭轉(zhuǎn)戰(zhàn)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舍得拿錢,當(dāng)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xí)餮蹨I,可將領(lǐng)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fēng)范、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么多好將領(lǐng)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后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yōu)點是大于缺點的,應(yīng)該留名千史。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10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鑒》無聲天下音”,讓我們?nèi)ラ喿x《資治通鑒》,了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并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00年的漫長歲月里,發(fā)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比如:“戰(zhàn)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xué)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鑒》,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鑒》是因為它意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zhàn)爭,無數(shù)百姓處于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jīng)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后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么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xué)成才呢?而我們現(xiàn)在的條件比他們優(yōu)越幾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奮學(xué)習(xí)呢?
《資治通鑒》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xiàn)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后人警醒。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11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xué)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jì)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zhàn)國至秦二世,表進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于崇文院,繼續(xù)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并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xié)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于漢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后,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于光。
《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shù)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shù)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锻ㄨb》具有相當(dāng)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jì)》、《唐紀(jì)》、《五代紀(jì)》史料價值最高。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12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鑒》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后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治通鑒》。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zhí)著等道理。
在這里,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zhàn)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dāng)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為他準(zhǔn)備的后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zhàn)了物資還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饑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zhàn)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群眾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nèi)绻麑沓蔀橐幻I(lǐng)導(dǎo),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shù)。合作,協(xié)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xué)習(xí)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xué)習(xí)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xué)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13
暑假,我讀了《資治通鑒》(譯本)!顿Y治通鑒》原著有304萬個字,我覺得司馬光這個人真了不起,他能寫出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作品。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北宋時期,整整一千多年的歷史故事都講遍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資治通鑒》這本書名字的由來。宋神宗讀了這本書,認為此書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毛遂自薦".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敗。于是,趙王與平原君商議退敵的計策,平原君說:"楚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只要跟他們結(jié)成同盟,他們就會派兵來解圍。"平原君準(zhǔn)備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去說服楚王,可是在眾多的說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來挑去還差一個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主動要求一同與平原君前往楚國,許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終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國。第二天他們到了楚國,很多說客說了一上午都沒有說服楚王。毛遂走進宮殿對楚王說:"楚國有五千里土地,上百萬裝備精良的士兵,這些都是稱霸天下的資本,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抵擋。秦國打敗了楚國很多次,此時我們趙國和楚國若結(jié)成同盟,一鼓作氣肯定能打敗秦國。"就這樣,楚國和趙國結(jié)成同盟并打敗了秦國。事后,毛遂被封成上賓。
《資治通鑒》這本書把歷史寫得很有趣,通過對國家興衰、民族興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后感 篇14
《資治通鑒》今年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大半年,現(xiàn)在看到了東漢桓帝時期,一方面是文言文中有的術(shù)語、地名、典故不能理解,另一方面是歷史的特性讓人難以忍受。歷史中充滿了殺戮、背叛和陰謀,讓人時時感到憤怒。我又不能做到置身事外,沒有“大江東去”和“滾滾長江東逝水”之感,這是人的歷史,是我們祖先的故事。有些人身處王侯之位,還是那么貪心,為一己私欲,讓多少人死于非命。有的人為求官爵富貴,妄昧良心,迎合上意。反正只要當(dāng)權(quán)者想搞一個人,不管這個人犯沒犯錯,總是會有其他人當(dāng)槍手來解決這些問題。
我常常會想我處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會怎么樣,我羨慕霍去病、班超以及漢高祖、漢武帝、光武帝等等人所取的成就,如果把我放在他們的位置上我能怎么樣。歷史上人和人的差距,一件事這個人不行,而另外一個人就能干成。
歷史上也充滿著人性的光輝,有些人明知是死也會堅持正直,恪于值守,讓人心向往之。按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社會是不斷進步,但是古人的觀點并非如此,因為社會的道德不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提高,而且古人的社會生產(chǎn)力很長時間內(nèi)停滯不前,特別是我們中國很早就在各種技術(shù)上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也看不到社會的進步。而是有時候由和平轉(zhuǎn)向了戰(zhàn)爭,由人民安居樂業(yè)轉(zhuǎn)向了民不聊生,這是什么原因,是單純的馬爾薩斯陷井嗎?還是也有執(zhí)政者的錯誤,某些陰謀家的預(yù)謀,人性的陰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社會的大環(huán)境終究會影響每一個人,我輩當(dāng)自強,不能讓某些人的私利而使歷史再次走入陰暗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