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臘八節(jié)有感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jié)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guī)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臘八節(jié)有感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臘八節(jié)有感作文1
在我們東北素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是形容臘七臘八的冷勁兒,我們現在提起臘七臘八印象中也僅存一個“冷”字了。其實,臘八在古代曾經是一個挺隆重的節(jié)日,有資料說,臘八節(jié)孕育于秦,形成于漢,興盛于南北朝,之后走向式微,以至于衰落。
臘八的臘字來自于臘月的臘,臘月的初八日,謂之臘八。臘月的臘本與自然界的季候無關,僅僅因為臘月是農歷的十二月,進入年底,年終歲尾要祭奠祖宗、神靈,“臘者,獵也,獵獸以祭也。”臘來自于獵,久之,十二月便叫成了臘月。祭奠自然有很多的儀式,也就是說臘月本來有許多的習俗,不過在絕大多數地方,如今臘月的習俗僅存吃“臘八粥”了。
據說臘八吃“臘八粥”的習俗的與佛教有關,《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說:“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節(jié),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以后傳于民間相沿成習。
我自小不喜粘食,對于臘八粥,除了喜歡吃粥的時候可以大量的放糖的甜勁兒之外,并沒有什么好感,能記住的是母親操持臘八粥和喝粥時的`那種氛圍。長大以后才從書籍里知道,臘八粥是有很多講究的,據《燕京歲時記》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花生仁......等做點綴。每至臘月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而母親當年不過是把各類雜糧,放在一起煮稠而已,起稠的主要的大黃米,而出味的則主要是紅小豆和飯豆,至于江米、菱角米、栗子是斷斷沒有的,點綴之物就更是連想都想不到了。不過,那黏糊糊的粥端到飯桌上,尤其是母親把白糖罐子擺上桌子的時候,兄弟們的雀躍和父母的笑容,還是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了關于臘八的不滅的記憶。
如今臘八粥已經成了商品,不管是不是臘八,只要你想吃,隨便走進超市便可以買到,臘八粥連同制造臘八粥的歲月一起被裝進了罐子里,變成了一種速食品,只有記憶不能速食,不過也僅僅是記憶而已,安慰的是空寂的心。
臘八節(jié)有感作文2
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讀的一首北京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辈唤麘涯钇鹆伺D八這一個由來已久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今天我知曉了一個新的說法――據說這天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摩尼的成道之日而被稱為“佛成道節(jié)”。老北京人向來把臘八視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每一次成長總是能夠讓我獲得新知,一如讀書,就算是讀同一個故事,讀同一本書,每一次都是常讀常新。隨時間變化著的不是書里的故事,而是寫書的人還有讀書的人。
臘八節(jié)是老北京的名俗節(jié)日之一,它也是最接近老北京的生活的一個節(jié)日。每一個民俗節(jié)日自然是少不了美食佳肴了。大家知道北京人是怎么過臘八節(jié)的嗎?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臘八粥。臘八粥是由多種食材熬制而成的一種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個人覺得這個名字挺有意思的。臘八粥的種類有很多,從前米糧店一進臘月就將蕓豆、豌豆、小豆、綠豆、小米、大米、高粱米摻雜在一起出售謂之雜豆米、臘八米。然后再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紅、白糖,還有的加上玫瑰、木樨等調料。除此之外,在臘八節(jié)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在醋里,置于壇中,從臘月初八封上壇口,放在較暖的屋子里,為了過年吃餃子用。到了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餃子。
我一直都很喜歡首都北京,北京是古老的',同時也是一座煥發(fā)美麗青春的古城,如今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tài)出現在世界上。我一直想著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親自去一趟北京,看看北京天安門,故宮,中央電視臺還有萬里長城。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呢?努力過好現在的每一個當下,未來可期。
今天是臘月初八,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有吃粥的風俗。
于是我和媽媽來到超市,買了一些糯米、小米、紅米、小麥還有紅豆、綠豆、雞窩豆、花生米等。這些材料放在一起,就回家了。
回到家,媽媽把這些材料倒在一個大鍋中,放了些水。就開始熬粥了。媽媽說:“熬粥開始用大火熬十分鐘,再用小火熬半個小時,就這樣一鍋香噴噴的粥就熬好了!
我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粥一邊說著:“臘八粥真是太好吃了,下次我還要吃!眿寢屝α它c點頭。
臘八節(jié)有感作文3
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jié)。古代臘日沒有定期,到了晉代以后,都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為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于這天成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浴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又叫佛粥。
后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山東各地臘八日吃臘八粥極為普遍。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棗,象征吉祥。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谷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即墨把臘八節(jié)作為農家的節(jié)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
臘八節(jié)正是隆冬季節(jié),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迸f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jié)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國人什么時候開始喝臘八粥,現在無稽可考,敢肯定沒有兩千年歷史。
距今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佛誕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自己是太子。感于人類對生老病死的苦惱,二十九歲出家,隱居雪山修道。起初每日食一麻麥,瘦得前心貼到后背。由于如如不動,鳥兒在蓬亂的頭上筑巢。越六年,未得道。起身到尼連禪河洗去了身上多年的塵垢。遇到牧牛女蘇耶妲,牧女以牛奶和腐爛粥供養(yǎng)。不久太子面色紅潤,身體康健。于是跌坐菩提樹下發(fā)愿,若不成佛,將不起此座。是夜,清風和煦,繁星閃爍。黎明時分,太子仰頭剎那,望啟明星豁然開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腐爛粥,就是雜糧放在一塊熬的粥。東漢永平年間佛教自阿富汗傳入中國后,逐漸國內也興起了“臘八粥”的風俗。喝臘八粥,一來紀念佛的成道,二來也祈求自己未來成佛的愿望,或者說希望得到佛的哀佑。
我的母親沒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識,每年的臘八粥總會按時熬就的。那時家里窮,無非用的'是大米小米蘿卜白菜之類。熬一大鍋。弟兄姐姐好幾個,吃的很香。母親說臘八粥是團圓飯,全家人都應該吃。有年二哥不在家,母親把粥盛一大碗珍藏起來,春節(jié)時哥哥回來了,母親看著哥哥把粥吃了。
母親去世多年了,哥哥姐姐都相繼成家,全家人再也沒機會圍著鍋喝香噴噴的粥了。身處江南,這里家家戶戶都喝臘八粥。單位的食堂也給職工煮粥喝。明天早晨我端碗時候,碗里盛的不僅是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也是久久懷戀漸行漸遠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