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熱)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鄲腊桑旅媸切【幨占淼奈蚁胱兂墒裁吹淖魑35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
惠崇《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注釋]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長詩歌和繪畫。這是蘇軾為惠崇畫的《春江曉景圖》所做的題畫詩。曉:早晨。
2.蔞蒿:生長在河灘上的一種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蘆芽:蘆筍。烹調河豚時,用蔞蒿和蘆筍做佐料,味道十分鮮美。
3.河豚:一種有毒的魚,經過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時:河豚春天要從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將要逆流而上的時候。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曉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蔞蒿:一種生長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魚逆江而上。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貧w,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jié)。一句解竹外桃花三兩枝這是一派和煦的風光,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jié),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春江水暖鴨先知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
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贊。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消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蔞蒿滿地蘆芽短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tài),沒有一字是閑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贊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闭呛与嘤蠒r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云:“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痹姷那叭涫敲鑼懟莩绠嬂锏木拔铮@最后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lián)想。
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將要回游的河豚是畫家畫不出的,詩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氣氛表現得多么真切!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2
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是茶的知音,蘇軾大約有20xx多首詩詞流傳下來,其中與茶有關的便有80多首,他常以茶喻人,以不同茶的品味比喻人的性格與品質,寄托自己的志向,又常以茶來烘托對祖國山水風光的熱愛。他不僅留下“大江東去”的.千古絕句,還留下頗能顯示其長于茶道的名篇。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翁,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外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村長短更。
花果山云霧茶的民間傳說
花果山云霧茶產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花果山,是綠茶類名茶。該茶內含物豐富,氨基酸,兒茶多酚類和咖啡堿含量均較高。下面我們來看看花果山云霧茶民間傳說吧。
1、有關云霧茶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位善良,秉性聰穎的姑娘,為忠貞不渝的愛情跳崖殉情。后懸崖下長出了兩棵云霧茶,據說:它們的根連在一起,年復一年,就多起來了。
2、“云霧茶”之名,最早見于《海州志》。據傳:宿城山頂悟正庵多茶樹,其中有棵南宋時所植的大茶樹,常年沐浴于云霧之中,山寺僧人每年采一、二斤精茶,珍藏如“龍團鳳餅”,秘不示人。其后,云霧茶迅速發(fā)展,滿山遍野,翠碧叢叢,清香沁人,連緊鄰的江蘇第一高峰花果山玉女峰上也種上了云霧茶。據品評,玉女峰上所產茶葉質地尤其清純,因而所產云霧茶,皆以花果山為名。
其特質形似眉狀,葉形如剪,清徹淺碧、略透粉黃,潤綠顯毫;沖泡后透出粉黃的色澤,條束舒展,如枝頭新葉,陰陽向背,碧翠扁平,香高持久,滋味鮮濃;ü皆旗F茶又因它生于高山云霧之中,纖維素較少,可多次沖泡,啜嘗品評,余味無窮。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3
送喬仝寄賀君六首(并敘)
宋代 蘇軾
舊聞靖長官、賀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東封,有謁于道左者,其謁云晉水部員外郎賀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閱謁,見之,大驚,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詣闕進佛道像,直數千萬。
張公安道與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喬仝者,少得大風疾幾死,賀使學道,今年八十,益壯盛。
人無復見賀者,而仝數見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來京師十許日,余留之不可,曰賀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師嘗游密州,識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詩以送之,且作五絕句以寄賀。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惡疾墮眉須。
紅顏白發(fā)驚妻孥,覽鏡自嫌欲棄軀。
結茅窮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盧。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煩一呼。
覺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蓮花出泥涂。
隨師東游渡濰邞,(濰、邞,密州二水名。)山頭見我兩輪朱。
豈知仙人混屠沽,爾來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飛嗔人扶,東歸有約不敢渝。
新年當參老仙儒,秋風西來下雙鳧,得棗如瓜分我無。
生長兵間早脫身,晚為元祐太平人。
不驚渤澥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
曾謁東封玉輅塵,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宮夜奏空名姓,悵望云霞縹緲人。
垂老區(qū)區(qū)豈為身,微言一發(fā)重千鈞。
始知不見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舊聞父老晉郎官,已作飛騰變化看。
聞道東蒙有居處,愿供薪水看燒丹。
千古風流賀季真,最憐嗜酒謫仙人。
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間養(yǎng)神。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4
次前韻送劉景文
宋代 蘇軾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豈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無。
路人不識呼尚書,但見凜凜雄千夫。
。ň获R兩仆率然相訪,逆旅多呼尚書,意謂君都頭也。)
豈知入骨愛詩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我霜鬢須。
。ň坝性娨娂脑疲核暮9仓W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歐陽趙陳皆我有,豈謂夫子駕復迂。
邇來又見三黜柳,共此暖熱餐氈蘇。
酒肴酸薄紅粉暗,只有潁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風雨散,對影誰念月與吾。
。ǹぶ腥张c歐陽叔弼、趙景貺、陳履常相従,而景文復至,不數日柳戒之亦見過,賓客之盛,頃所未有。然不數日,叔弼、景文、戒之皆去矣。)
何時歸帆氵斥江水,春酒一變甘棠湖。
(景文近卜居九江,近甘棠湖。)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5
[宋]蘇軾
相如有家山,縹緲在眉綠。
誰云千里遠,寄此一顰足。
平生錦繡腸,早歲藜莧腹。
從教四壁空,未遣兩峰蹙。
吾今況衰病,義不忘樵牧。
逝將仇池石,歸泝岷山瀆。
守子不貪寶,完我無瑕玉。
故人詩相戒,妙語予所伏。
一篇獨異論,三占從兩卜。
君家畫可數,天驥紛相逐。
風騣掠原野,電尾捎澗谷。
君如許相易,是亦我所欲。
今朝安西守,來聽陽關曲。
勸我留此峰,他日來不速。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6
一個人能得到大師的真跡是幸運的,但難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獻曲求詩》不失為一個“金點子”。
獻曲求詩
蘇軾
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磯下,踞高峰,酒酣,笛聲起于江上?陀泄、尤二生,頗知音,謂坡曰:“笛聲有新意,非俗工也!笔谷藛栔瑒t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南曲目《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弄,嘹然有穿云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委袖出嘉紙一幅曰:“吾無求于公,得一絕句足矣!逼滦Χ鴱闹。
[注釋]:嘉紙:很好的紙張。嘉:美好的。
13、解釋文中加點的字(4分)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答案:喝得痛快 腰間插著 已經 從袖子里
14、翻譯(4分)
。1) 客有郭、尤二生,頗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客皆引滿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譯這兩個句子時,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爸簟边@里是懂音樂的意思。
答案:(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兩個人,很懂音樂。
。2)在座的客人都舉杯痛飲而紛紛醉倒。
15、李委仰慕蘇東坡的詩名,遂借東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詩。請用一個成語概括這件事。(3分)
成語: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全文內容后,用相關成語概括這件事。
答案:拋磚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7
原文
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磯下,踞高峰,俯鵲巢。酒酣,笛聲起于江上?陀泄⒂榷,頗知音。謂坡曰:“聲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問之,則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新曲曰《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委袖出嘉紙一幅曰:“吾無求于公,得一絕句足矣!”坡笑而從之。“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
(選自《玉局文》)作者:蘇東坡
閱讀訓練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酣___俗___腰___既___袖___從___
二、翻譯:
1.客有郭、尤二生,頗知音。
2.坐客皆引滿醉倒。
三、李委仰慕蘇東坡的詩名,遂借東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詩。請用一個四字格成語概括這件事。_________。
四、李委“得一絕句足矣”。試查閱、抄寫、背誦蘇軾的兩首著名絕句:《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
參考答案:
一、酣(喝得痛快,酒興正濃)俗(一般、普通)腰(腰間插著)既(已經,以后)。袖(從袖子里)從(聽從,答應)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兩個人,很懂音樂。
2.在座的客人都舉杯痛飲而紛紛醉倒。
三、拋磚引玉
四、《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
宋神宗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蘇東坡的生日。蘇東坡在黃州赤壁磯擺酒慶賀。大家盤坐在江邊高峰上,俯視著鵲巢,酒興正濃時,忽然聽到江面上傳來了悠揚的笛聲。來客的還有姓郭和尤的兩位賓客,他們十分通曉音律,就對東坡說:“這笛聲有新意,可不是普通的樂工吹奏的。”于是蘇東坡派人去詢問吹笛的是什么人。原來是位進士,名叫李委,他聽說今天是蘇東坡的生日,特意譜寫并吹奏了新的'笛曲《鶴南飛》以示慶賀。東坡把他請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位頭戴青巾,身著紫裘,腰里插著橫笛的普通書生罷了。他已經吹奏新曲,就再請他吹幾首曲子,那笛聲,高入云霄,震石欲裂,賓客們邊飲酒邊聆聽動人的笛聲,一個個都癡醉了,于是李委從袖子里掏出一幅絕好的紙,說:“我對您別無所求,但愿得到您親手題的一首絕句就十分滿足了!睎|坡笑著答應了他,詩曰:“山頭孤鶴向南飛去,載我去遨游九嶷山。人間是什么人在吹著笛子?可喜的還變換著龜茲的樂調!
釋義∶
1.酣:喝得痛快,酒興正濃。
2.俗:一般的,普通的。
3.腰:腰間插著。
4.既:已經,以后。
5.袖:從袖子里。
6.使:讓
7.作:創(chuàng)作
8.元豐:北宋神宗趙瑣年號
9.東坡: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下文中的“坡”,是作者自稱
10.嘉紙:很好的紙張。嘉,美好的
啟示:
一個人能得到大師的真跡是幸運的,但難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獻曲求詩》不失為一個“金點子”。
這個故事可用“拋磚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來概括。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8
《和桃源詩序 》
蘇軾
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考淵明所記,止①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 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②,或③至百二三十歲。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 道極險遠,生不識鹽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 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而壽益衰,桃源蓋此比也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
注釋
、僦梗和ㄖ唬挥。
②壽:長壽。
、刍颍河械模ㄈ耍。
、荃埃╔i):醋。
、菅桑河诖。
譯文
世上所傳的桃花源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詞。 考察陶淵明所記載的,只說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戰(zhàn)亂來到這里,那么漁人所見的都是避亂人的子孫,不是其人,所以說并非那個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里有仙人殺生的? 以前說南陽有菊水,水質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幾戶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長壽,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歲。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個老人村,據說五世同堂。 道路極其危險遙遠,活著的時候不知道鹽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彎彎曲曲像龍和蛇一樣,喝了那的水就會長壽。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暢,逐漸能夠接觸到日常的調味品,故而壽命減短,所以這就和外面的人壽命差不多了。 當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時候,那里已經早就成為很多人爭奪的地方。 一般來說,天下像這樣的地方很多,不單單是桃花源而已。
賞析
蘇軾的這篇詩序中,一方面駁斥了過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錯誤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舉寄托了他對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贊許
蘇軾與眾不同,他對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懷疑 這是指桃花源那樣的社會,而不是指桃花源這個風景區(qū) 先于蘇軾的唐代韓愈也表示過懷疑,他在 桃源圖詩里開筆就寫道: 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沒有提出更多的根據加發(fā)否定唯有蘇軾把否定傳說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淵明所記中的淵明所記是指他所寫的《陶淵明集》。
相關問題
作者列舉了青城菊水,是為了說明?
答:蘇軾在《和桃源詩序》中舉青城菊水的事例,是為了說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與世隔絕,民風淳樸,水甘食簡,人皆長壽罷了。
歷代附會《桃花源記》的情況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說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蘇軾在《和桃花詩序》中認為這種說法是 ?
答:蘇軾《和桃源詩序》中認為這種說法是多過其實的'。
1、文中考淵明所記中的淵明所記是指他所寫的《 》。(1分)
2、解釋下列各句加點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 )
。2)飲其水皆壽。( )
。3)或至百二三十歲。(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歷代附會《桃花源記》的情況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說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蘇軾在《和桃源詩序》中認為這種說法是 (用選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舉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為了說明
【參考答案】
1、桃花源記(1分)
2、 ①、只 (1分) ②、長壽(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這里(1分)
3、多過其實(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與世隔絕,民風淳樸,水甘食簡,人皆長壽。(3分)蘇軾《西江月》《書楊樸事》閱讀答案對比及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閱讀答案及全詞翻譯賞析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閱讀答案附賞析蘇軾《東欄梨花》閱讀答案及賞析蘇軾《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閱讀答案及賞析蘇軾《海棠》閱讀答案及賞析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閱讀答案及賞析四菩薩閣記 閱讀答案附翻譯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閱讀答案附賞析喜雨亭記 閱讀答案附翻譯游褒禪山記 蘇軾《喜雨亭記》閱讀答案附翻譯宋史·蘇軾傳 閱讀答案附翻譯紅梅 蘇軾 閱讀答案附賞析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閱讀答案附賞析蘇軾對“竹”的游戲性觀照 閱讀答案葉嘉傳 蘇軾 閱讀答案附翻譯南堂 蘇軾 閱讀答案附賞析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閱讀答案賞析江城子 蘇軾 閱讀答案附賞析范增論 蘇軾 閱讀答案翻譯浣溪沙 蘇軾 閱讀答案水調歌頭(蘇軾)蝶戀花(蘇軾)西江月(蘇軾)水調歌頭(蘇軾)水龍吟(蘇軾)念奴嬌(蘇軾)永遇樂(蘇軾)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9
次韻孔文仲推官見贈
宋代 蘇軾
我本糜鹿性,諒非伏轅姿。
君如汗血馬,作駒已權奇。
齊驅大道中,并帶鑾鑣馳。
聞聲自決驟,那復受縶維。
謂君朝發(fā)燕,秣楚日未欹。
云何中道止,連蹇驢騾隨。
金鞍冒翠錦,玉勒垂青絲。
旁觀信美矣,自揣良厭之。
均為人所勢,何必陋鹽輜。
君看立仗馬,不敢鳴且窺。
調習困鞭箠,僅存骨與皮。
人生各有志,此論我久持。
他人聞定笑,聊與吾子期。
空齋臥積雨,病骨煩撐支。
秋草上垣墻,霜葉鳴階墀。
門前自無客,敢作揚雄麾。
候吏報君來,弭節(jié)江之湄。
一對高人談,稍忘俗吏卑。
今朝枉詩句,粲如鳳來儀。
上山絕梯磴,墜海迷津涯。
憐我枯槁質,借潤生華滋。
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
賢明日登用,清廟歌緝熙。
胡不學長卿,預作封禪詞。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0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1. “若”在古漢語里的解釋有:A. 好像;B.如果;C.你。
在"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一句中應選( )。
這句詩的意思是:
2.“何”在古漢語里的解釋有:A.什么;B.哪里;C.為什么。
在“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一句中應選( )。
這句詩的意思是:
3.蘇軾在這首詩中所思考的問題是 ,你可以用自己的科學知識給他一個回答嗎?
參考答案:
1.B 意思是:如果說琴自己可以發(fā)聲,那么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沒了聲音呢?
2 C 如果說聲音在手指頭上,那為什么不直接聽從你的指頭上發(fā)出的聲音呢?
3 琴是如何發(fā)聲的?
琴音是人用手指彈奏琴時才會發(fā)出的聲音,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fā)出琴音的物質基礎,彈奏是發(fā)出琴音的手段。缺少基礎和手段的話就無法發(fā)出琴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翻譯:
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fā)出來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為什么發(fā)不出聲音呢?如果說琴聲來自談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聽呢?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詩和禪理詩。
從方面來說,美妙的琴聲既來自于琴,也來自與演奏者精妙絕倫的彈奏技巧,是琴與演奏者的有機結合,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不可缺一。美妙的琴聲是琴與手指的主客觀的高度民主統(tǒng)一,沒有琴的客觀存在,就不會有美妙的琴聲;沒有彈琴者對音樂的精通與演奏技藝的高超,沒有其主觀能動性的積極充分發(fā)揮,同樣也不會有精美的音樂出現。詩人以琴為喻,說明了一切高超藝術的產生都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禪理方面來說,詩人以琴聲來解說禪理。詩人通過設問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說明了是琴與指的結合,才產生了精美的琴聲。一方面,不論是從單純的琴來說,還是單純的指來說,其都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在就能發(fā)出琴聲來,這就是“有”;但琴與指都是無法獨自產生出美妙音樂來的,這就是“無”;另一方面,精妙絕倫的琴聲卻又是的的確確從琴和手指上發(fā)出來的,琴聲是潛存于琴與指上的,這就是“有”。缺少了琴與指中的任何一個,也不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琴身來,這又是“無”。正是這種“無中生有”、“有來自無”、“有無相生”、“有無結合”才會產生美妙無比的琴聲來,從而揭示了“有”與“無”結合、“有”“無”統(tǒng)一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須知,琴聲潛在于琴上,要靠指頭點撥,即靠“有”的推動才能發(fā)出聲來,但光有指頭也無濟于事,“有”必依賴“無”即潛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聲?傊,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
這首詩給我們以啟示:不論是誰,要想事業(yè)上干出一番業(yè)績來,除了客觀上要有一定的條件作基礎外,還需要自己在主觀上的積極進取與努力奮斗,才可能創(chuàng)造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1
游凈居寺(并敘)
宋代 蘇軾
凈居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
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保中,僧思惠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
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
遂留結庵。
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
其后僧智凱見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
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于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于兵火,至乾興中乃復,而賜名曰梵天云。
十載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死生隔,永與云山違。
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愿従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2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
參考譯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條透露出濃郁的春色,飄飄灑灑的柳絮夾帶著如雪的梨花,布滿了全城。
我心緒惆悵,恰如東欄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將這紛雜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的透徹與清明。
閱讀答案
(1)前兩句寫春末夏初景物特點,請具體賞析。
答:第一句從顏色的角度寫,用“淡白”“深青”寫梨花
和柳葉,言梨花已盛開,柳已老;第二句從形狀角度寫,以柳絮紛飛,梨花滿城,言春已去,夏將至;兩句之間,以“柳絮飛”呼應“柳深青”,以“花滿城”呼應“梨花淡白”,極精工,以此簡潔地寫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點。
(2)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惆悵。作者由花開花謝,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暫,年華似水,發(fā)出“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慨。“惆悵”一詞包含了作者對生命短促的感慨和無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詩歌還用了哪些詞來描繪梨花?寫“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著雪白的梨花,詩人為什么會產生“惆悵”的心情?(請用原詩回答),這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參考答案
3、淡白、清明,是為了襯托梨花的潔白以及繁盛。
4、“人生看得幾清明”,抒發(fā)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悵”(1分)。②作者由花開花謝,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暫,年華似水,發(fā)出“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慨。“惆悵”一詞包含作者對生命短促的感慨和無奈的思想感情(2分)。
二:
相關試題及答案
⑴從詩中“柳深青”、“柳絮飛”可以看出,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3分)
、朴腥苏J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復,主張改“梨花淡白”為“桃花爛漫”。請結合詩內容對此談談你的看法。(5分)
3、這首詩的一、二句寫出了梨花哪些特點?(2分)
4.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陪皭、傷感(3分)
、撇荒軐ⅰ袄婊ǖ住备臑椤疤一漫”。如果改首句為“桃花爛漫”,“花滿城”就當屬桃花,那么一、二句即詠桃花,不僅與題目無關,而且與詠梨花的“惆悵東欄一株雪”相互割裂。(5分)
3.(2分)寫出了梨花顏色雪白(淡白)、花開繁茂(滿城)的特點。
4.(2分)流露了作者內心的惆悵,感嘆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5詩人見“東欄一株雪”而“惆悵”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①感傷春光易逝、慨嘆人生短促(3分,意思對即可。由淺綠變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開滿城漾白,也暗伏盛極將衰,一、二兩句中滿蘊了傷春之情。答到這一點的給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這一點的給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幾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
(6)“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面鮮活生動,作者是怎樣表現的?(3分)
(7)這首詩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3分)
(8)詩人見“東南一株雪”而“惆悵”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認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復,主張改“梨花淡白”為“桃花爛漫”。你同意他的主張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6、(3分)(1)色彩深淺組合,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第二句的動態(tài)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春意之濃,春愁之深,躍然紙上。(對比,動態(tài)描寫)(言之成理即可)
7、(3分)感傷春光易逝、慨嘆人生短促。柳樹由淺綠變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開滿城漾白,也暗伏盛極將衰,一、二兩句寫景中滿蘊了傷春之情。答到這一點的給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這一點的`給2分。或者以梨花自詠,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蕩的風骨。(意思對即可)
(8)感傷春光易逝、慨嘆人生短促(3分。意思對即可。柳樹由淺綠變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開滿城漾白,也暗伏盛極將衰,一、二兩句寫景中滿蘊了傷春之情。答到這一點的給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這一點的給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幾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漫”。(1分)如果改首句為“桃花爛漫”,“花滿城”就當屬桃花,那么一、二句即詠桃花,不僅與題目無關,而且與詠梨花的…惆悵東欄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三:
1.明人郎瑛認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張改“‘梨花淡白’為‘桃花爛漫’”。你同意他的主張嗎?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惆悵東欄一株雪”中“惆悵”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不能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漫”。(1分)首句“梨花淡白”即在點題“東欄梨花”,“花滿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為“桃花爛漫”,“花滿城”就當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詠桃花,不僅與題目無關,而且與“惆悵東欄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桃花爛漫”的意境也與詩人想感嘆的春光易逝主題相差甚遠。(1分)
(2)詩人惆悵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2分)一、二句寫梨花已盛開,柳葉已深青,柳絮紛飛之景,說明時至暮春,盛極而衰,已一去不返,含有傷春的惆悵之情。最后一句寫如此盛景,人生難得看過幾回,由梨花盛開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無限感慨與惆悵。(2分)
《東欄梨花》為北宋詩人蘇軾所做七言。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fā)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蘇軾這首《東欄梨花》不過是詩人無數傷春之作中的一聲輕嘆而已,但它蘊藏的深沉卻高致獨標,亦獨步古今。全詩只有四句,卻寓情于景、字字情語,經得住再三玩味。首句以梨花與柳葉的色彩對比,宕開一幅暮春時節(jié)的明艷畫面。以“深”狀“青”,又在明艷中恍然添出一抹黯色,暗示嬌媚的春光正漸行漸遠。二句遞進一層意思,使首句的明媚瞬間轉為爛漫,黯然也同時成了低徊的惋嘆。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3
嘉祐中,予與子由同舉制策,寓居懷遠驛,時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
一日,秋風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離合之意。
自爾宦游四方,不相見者十常七八。
每夏秋之交,風雨作,木落草衰,輒凄然有此感,蓋三十年矣。
元豐中,謫居黃岡,而子由亦貶筠州,嘗作詩以記其事。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還,寓居子由東府,數月復出領汝陰,時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詩,留別子由而去。
床頭枕馳道,雙闕夜未央。
車轂鳴枕中,客夢安得長。
新秋入梧葉,風雨驚洞房。
獨行慚月影,悵焉感初涼。
筮仕記懷遠,謫居念黃岡。
一往三十年,此懷未始忘。
扣門呼阿同,(子由,一字同叔。)安寢已太康。
青山映華發(fā),歸計三月糧。
我欲自汝陰,徑上潼江章。
想見冰槃中,石密與柿霜。
(予欲請東川而歸,二物皆東川所出。)憐子遇明主,憂患已再嘗。
報國何時畢,我心久已降。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4
日月來往,斗轉星移,數百年轉眼已成為歷史,而歷史卻將永遠銘記!案毁F不淫貧賤樂,萬年千載一東坡。”是誰?是你蘇東坡。
你也曾寫過那么豪放的詩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蹦阋苍鴮戇^那悠然自得田園詩句“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你也曾寫過那彌漫著你強烈得要殺敵報國是詩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仕途不順,因奸臣的讒言無數次被貶官,先是在中年時被貶至黃州,后晚年時被貶入惠州,又接著被貶進儋州,你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又一次拿起了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你對世人的美好祝福,“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是你懷才不遇的憤懣,“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是你潔身自好的清寒……
你讓我感到你的悲愴、憤怒、失望。你無奈、迷茫、彷徨,你在這亂世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用詩在掩蓋住這顆不知所措的心。
在動蕩不安,風雨飄搖的時光里,詩詞是你遮風擋雨的家,在平平仄仄的屋檐下,詩詞是你慰藉心靈的`良藥。
品讀你的詩,我仿佛與你面對面談話,聆聽你對世道不公的責備,感受你走遍天下卻依然樂觀的心。
在你的詩里我讀懂了很多。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15
舟中夜起
宋代 蘇軾
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形影相嬉娛。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
此生忽忽憂患里,清境過眼能須臾。
雞鳴鐘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
譯文
微風吹拂著湖中的菰蒲,沙沙作響;我還以為是下雨呢,打開艙門一望,卻見到湖中灑滿了銀色的月光。
水鳥都棲息了,舟子也進入了夢鄉(xiāng),忽然聽到潑剌水響,原來是一尾大魚在水里游竄,仿佛是野狐奔走在叢莽。
夜深了,人與物都靜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頭,欣賞著這夜景,與身影相伴。
潮水悄悄地上漲,那低咽的聲息,恍如蚯蚓蠕動;一輪明月西墜,懸掛在岸邊的柳條上,猶如蜘蛛懸掛在交織的蛛網。
哎,我的一生老是憂愁不安,這清麗的境界,也只能是轉眼過去,留作他年回想。
你看,一會兒,雞叫了,寺廟的鐘聲在湖面回蕩,鳥兒驚起,散向四方。我的船,也在鼓聲中,呼叫聲中,解纜起航。
注釋
蕭蕭:象聲詞。常形容馬叫聲、風雨聲、流水聲、草木搖落聲、樂器聲等。
菰(gū)蒲:茭白和菖蒲,均為淺水植物。
“開門”句:詩人初聽到風吹菰蒲之聲,誤以為是雨,誰知開門視之,竟是月光灑滿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句:意謂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鳥均已進入了夢鄉(xiāng)。
驚竄:受驚而逃竄。
渚:水邊。
吊:憐憫。
寒蚓:即蚯蚓。
“落月”句:意謂柳樹如蛛網,落月如蜘蛛。
忽忽:失意恍惚狀。
能須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雞鳴鐘動:指天已拂曉。
擊鼓:開船時打鼓招呼。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二年 (1079)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詩人寫完此詩不久,就發(fā)生了險些使蘇軾喪生的 “烏臺詩案”。
賞析
這是一個極美的夜境!拔L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詩人在舟中聽到外面微風吹拂水草的聲響,以為湖面上下起了蒙蒙細雨,于是,推開船門,去欣賞雨景,然而,看到的卻是滿湖月色,波光粼粼。這是詩人起首二句描繪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點出了 “舟中夜起”之題,而且,寫出了詩人的幻覺。這種手法,前人也曾使用過,如唐人釋無可 《秋寄從兄島》云: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但蘇軾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為成功。
自“舟人水鳥”至“落月掛柳”六句,詩人描繪了舟中夜起后所觀賞到的美麗畫圖, 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懷。此六句可分三層,兩句一折, 寫出了 “靜”、“獨”、“冷”三種心境。
“舟人水鳥”兩句,詩人以動靜相襯的手法,著重描繪夜境之靜:此時,舟人、水鳥都已進入了夢境, 只有大魚驚竄激起的水波聲。這魚聲在靜夜里格外響亮, 以致使詩人誤以為是一只狐貍在草叢中驚竄而去。將 “大魚”誤作為“奔狐”,其中暗伏著將滿是月華的湖面誤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這是自“開門看雨月滿湖”之后的又一次幻覺, 它是暗伏著的, 不易為人查覺。這境界,如夢如幻、極遠極近、極奇極美, “靜”字為其魂魄。詩人之所以如此喜愛這萬籟俱寂的夜境,這需要多少了解一點兒蘇軾當時的心情。蘇軾早年曾“奮厲有當世志”,但二十余年仕宦生涯的體驗,使他對之產生了厭惡情緒,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與詩人“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的`天性格格不入,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與詩人自身的“野性”始終處于尖銳的矛盾之中。詩人曾說自己是: “塵容已似服轅駒, 野性猶同縱壑魚”( 《游廬山次韻章傳道》), 就正是這一矛盾的形象寫照。
蘇東坡既不能真正歸隱,丟棄自己 “致君堯舜”的本來志向, 又難以忍受污濁的官場生活,這就使他常常要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慰藉。“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形影相嬉娛”的深層蘊涵也正在于此。白天,“舉手搖足,輒有法禁”,那是 “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現在,在這個靜靜的夜色里, 只有自己面對滿湖的月光、驚竄的大魚, 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娛, 這是 “野性”的解脫,是駿馬的脫羈,詩人手舞足蹈, 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獨”字為眼,不僅寫出此時此際之獨,而且從潛意識上講,蘇軾一生獨立危行, “一肚皮不合時宜”,也正是一種人生的孤獨,是一種時代先覺者的孤獨!蔼殹弊殖猩希 深化了 “靜”界。
詩人由 “靜”至 “獨”,總體來說,是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種愉悅的審美境界。然而,詩人是不能完全忘卻塵世的,對人生、社會問題的深深思索, 會突然閃過心頭。于是, 詩人的心境轉至 “冷”字, 詩人面前的絕妙夜景也變得冷氣襲人了: “暗潮生渚吊寒蚓, 落月掛柳看懸蛛”。來自洲渚邊的潮水在暗漲,其聲幽幽咽咽,有如寒蚓蠕動的聲音;掛在柳條之下的落月, 猶如懸在絲端的蜘蛛。詩人使用 “暗潮”、“寒蚓”、“落月”、“懸蛛”這些充滿暗色寒覺的意象,既進一步為這幅舟湖夜色圖添畫數筆, 又象征和暗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 為下一段的議論作了渲染鋪墊。
最后一部分,詩人以議論抒情作結。詩人想到,良辰美景,轉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開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聽: 在雞鳴聲和晨鐘聲的合奏里,夜里伴我度過了一個美好夜晚的百鳥都散去了,只有船頭的鼓音與之呼應。蘇軾此處用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中的 “猿鳴鐘動不知曙”句, 反其意, 寫自己對夜色清境的留戀, 暗示對白日 “忽忽憂患”生活的厭惡。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相關文章: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精選10篇)07-02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05-23
(精選)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05-27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通用10篇)07-03
寫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精選3篇)06-29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范文(精選10篇)07-03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實用】05-26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400字(精選3篇)07-03
我想變成什么的作文350字(精選3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