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我們思考的習慣。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導致對方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比如有時候我會對我老婆說,你最近脾氣很大啊,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赐瓯緯院,我會這么表述: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對我說話都很大聲,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氣了?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于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說,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說“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qū)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2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于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于虛榮心的比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并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匯,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并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yǎng)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yōu)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xù)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tài)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huán)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盡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愿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fā)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么,或許急著糾正回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溝通并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fā)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于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并不意味著溫順聽話,任人擺布,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3
由于時間緊迫,對于非暴力溝通只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只是隨機選讀了一部分章節(jié),也不乏有所收獲。
我耐性不好,在傾聽這一方面表現差強人意,所以我選讀的這部分就是關于傾聽的。我贊同書上很多觀點,也能理解,我們在傾聽別人時,需要認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對他人表現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誠,不然,我們將辜負了他人對我們傾訴的信任。
用心傾聽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們內心不夠強大,則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yè),看來做一名心理咨詢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寬容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舒服。這句話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容易忽視和做的不恰當的一種行為。
我想,大多數傾訴的人都會經歷過這種感受吧,雖然得到了朋友的關懷,但是卻感覺不到滿足感,好像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悶的;對于傾聽者來說,發(fā)覺自己的關懷沒有起到作用,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議性的例句,我發(fā)現,那些話語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說出口,更像是在影視上聽到的臺詞,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善表達的。
書中不僅闡述理論知識,更是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例這些舉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實,便于人們的理論理解,也能與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在這些舉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則是一對關系緊張的夫妻之間對話,妻子指責丈夫不好好聽她講話,丈夫不以為然。
他們兩個人因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重點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雙方失望關系緊張。通過作者在中調解,雙方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兩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納,關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轉。文章中說這段是對他人反饋,我想到在管理學上學到的信息傳遞的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無法顧及他人的感覺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給予傾訴者想要的東西,這時,為了不讓雙方都感覺不舒服,我們需要及時告訴他們我們也處于痛苦中。雖然不至于讓他人反過來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視起來自己的感覺,自我調節(jié),自我排解。
我們繼續(xù)讀下去這本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4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魯思·貝本梅爾
初讀這段詩,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鳴。然而在讀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之后,重新細讀,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反思自己的課堂和班級日常生活,作為一名老師,每天我會面對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產生的問題,并給他們善意的解決之道呢?當孩子犯了錯時,我有沒有耐心地去聽聽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給他們機會改正呢?當我自以為是的評價學生,甚至武斷地給孩子貼上“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簽時,是否意識到這都是自己的主觀暴力評價呢?
都說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但有時這座橋不是暢通無阻的,有時它也會出現岔路需要我們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有時我們會訴苦:自己對學生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可他們卻對我們的行為不理解;我們會抱著為他們好的心態(tài),努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卻遭到“無視”,甚至消極抵抗。為什么我們的好心不能感動他們?我想有時候我們的好心用錯了方式,我們的初心和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錯誤地使用了暴力的語言。也許大家都認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但讀了《非暴力溝通》后我知道了,其實“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武力的“身體的暴力”大家比較熟悉,而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經常會被大家忽視。其實這種暴力才是我們要重視的暴力。但這種暴力比較隱蔽,有時往往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察覺,可它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頻率卻非常高。如果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fā)現,我們的語言有的時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會讓自己身邊的人受傷,痛苦甚至變得消極。當我們讓孩子處于這種“隱蔽的暴力”中時,他可能早就遍體鱗傷了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配合老師快樂地學習呢?
雖然語言有時會是“隱蔽的暴力”,但只要我們愿意它更可以成為“甜蜜的動力”!斗潜┝贤ā废蛭覀冴U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今后,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靜下心來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用善意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理解行為背后潛在的需要。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納、彼此欣賞,相互關心的溫暖的班級氛圍。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5
因為讀書會要組織《非暴力溝通》專場活動的原因,這周又重新翻一遍這本書。也許是在聽了很多次對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讀后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和閱讀的積累,尤其是這段時間在工作中出現了溝通問題的情況之下。重讀這本書,發(fā)現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細節(jié)。
第一點,是作者個人的簡歷。聽過的分享者都極少注意到作者馬歇爾盧森堡也是一位臨床心理學的博士,而且是在書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羅杰斯的學生。不難看出,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在雙方溝通之中要尊重對方的感受與需求同時也要真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是在羅杰斯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的發(fā)展而來。此外,馬歇爾強調非暴力溝通中的不帶成見的觀察與羅杰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深度傾聽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并強調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非暴力溝通同樣強調溝通過程人的正面性和溝通產生價值,以解決而非分析問題為導向。此外在非暴力溝通中最關鍵的是正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認識對方的需求,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無法真正認識到對方的需求,都會造成溝通的失敗。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之上的發(fā)展。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六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核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點,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機械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形式,而忘記了他的目的。所謂非暴力溝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詳細點說,就是不帶偏見的觀察,充分表達和引導對方完全表達內心感受,明確自己和對方的需要,正確提出自己的和引導對方提出請求。形式看似簡單,在實踐中卻非常困難。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我們過于注重非暴力溝通作為工具的形式而忘記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溝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溝通。人與人之間需求溝通原因是雙方存在不同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需要達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溝通的過程就是交換雙方的不對等的信息從而雙方可以改變觀念或行為。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時要時刻記住溝通的目的,不然就達不到溝通的最終結果。
第三點,作者提到了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溝通方式,主要有四種形式:道德評判,對比評價,固化責任和強迫威脅,源自于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雖然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及,但是可以從中推斷出的是,非暴力溝通只適用于自由和平等地位的雙方,或者雙方雖然處于不平等地位,但溝通仍然平等的。一旦雙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統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溝通方式便會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因為這種情況下溝通的目的要讓一個人服從另外一個人的意志,服從者的個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絕的。這是一種壓倒性的信息傳遞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溝通中的請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對于家長,老師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地位的優(yōu)勢,這些人不愿意作出請求,或者作出的請求被理解為命令。但在異化的溝通情境中,處于弱勢的一方要改變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如果也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絕和反抗,只會造成強勢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減輕暴力帶來的傷害。
第四點,非暴力溝通最主要的是強調人的本體和主動性以及人的同理心,這些都是人本主義的核心理論。人的感受是自己決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響它。面對他人的不當的指責,我們可以下意識地感到內疚和自責或者立刻反駁對方,也可以有意識的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和發(fā)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采取后一種方式,我們就不會被對方的情緒牽動,而是專注于對方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從而可以真正解決溝通的問題。另外對于很多因為社會因素,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多不得不去犧牲個人自由完成的義務,如果從主動選擇的積極角度出發(fā),我們會將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轉變成是我們所自由選擇和愿意的承擔的事情,這樣對于個人而言,同樣的行為帶來的幸福感會大于痛苦感。
第五點,是語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溝通相對于暴力溝通,在語言表達上明顯的更豐富和復雜。暴力溝通中的一句簡單的道德評判,非暴力溝通中卻要劃分為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部分。而且非暴力溝通要求觀察的客觀與準確,感受表達的充分與完全,需要和請求提出的明確與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項的語言表達,都不足以成為非暴力溝通。所以,馬歇爾開篇就提到,語言是窗戶,也是墻。語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例如中國人一直不喜歡直接表達感受和需求的原因,個人認為,一方面是傳統文化要求謹言拒絕巧言,另一方面是我們的語言在表達感受方面缺少一種自然性。中國語言里就找不到i’m
sad 的表達。另外作者提到語言是靜態(tài)的,而我們的世界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語言無法與動態(tài)的世界匹配,其中也會產生很多由語言產生的問題。
最后,引用譯者結語的話“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達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現實是到處都有壓迫和統治,有壓迫和統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對暴力的世界,我們可以選擇以暴力的方式回擊,但是結果是暴力變的更泛濫,壓迫和統治也會更嚴重,也可以選擇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應對,一方面減少暴力對我們的傷害,另一方面暴力也會因此而減少。如何應對,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終全部實現雖然是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面,但是需要從每一個個人開始。正如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充滿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這也是馬歇爾書中隱藏的愿望。現實雖然是美好人間遙不可及,然而包括馬歇爾在內每個個體追求它的過程也是同樣美好和有意義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6
1確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呀。分享讀完書以后幾點收獲:1.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轉變談話與聆聽的方式,通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使我們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能傾聽各自的心聲,也能夠理解彼此的需求,從而提出請求,最終達到談話的目的。2.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語言看似沒有什么大礙,卻時常會戳中對方的痛處,引起別人的痛苦。3異化的溝通方式蒙蔽可我們對他人的愛,其中包括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論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大多數人喜歡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評價別人,舉個例子,老師今天布置了很難得作業(yè),學生就會覺得“老師太過分了”,實際上學生也就是評價者不愿意做作業(yè)而覺得老師太過分了,并不是“老師太過分了”),或者是強人所難(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話,就會受到懲罰等)。3.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是觀察,在這個過程中,重點要學習區(qū)分觀察和評論。舉個例子:有個人有時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這是我們的客觀觀察)他是一個懶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之為懶惰?)所以在說明自己觀察后的看法時,可以加上“我覺得”,同時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要有所依據。4.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步驟是表達感受。這個過程中需要明白評價≠感受,舉個例子,全職主婦對自己先生的評價“我的先生像一堵墻”,這樣一說先生可能會否定自我,從而影響夫妻的親密關系。如果太太能夠這樣表達“我感到很孤單,希望你能夠抽空多陪我說說話”,這樣不僅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夠得到積極的回應。5.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步驟是表達請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在這個過程中,請求越具體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個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說說話”,同時,為了明確是否達到了談話的目的,可以請求對方的反饋,如果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給予反饋,反過來去詢問對方的感受,心情,傾聽對方的需求。6.傾聽別人時,我們也需要給他人反饋,明確我們已經聽懂了對方的意思,或是將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達,有兩種方式:談話的氣氛會變得輕松;對方停止了談話。我們也會有痛苦得無法傾聽別人的時候,此時有三種方法:學會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傾聽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大聲地提出請求;當對方的情緒和你一樣,都比較激動時,換一個環(huán)境,冷靜下來之后再重新回到對話中。7.愛自己,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有助于幫助自我成長。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會憤怒,往往是因為自身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他人憤怒,容易使我們時刻想著如何讓別人受到懲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將“因為憤怒而想著如何讓別人受到比懲罰”這樣的想法轉換為思考“我們自身有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憤怒了呢?”充分表達憤怒的幾個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8.進行自我評價時,我們容易由于自責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責也是尚未滿足的需求的可悲表達,這時我們應該學會明白自身需求,學會充分體會內心的渴望,尋求方法去滿足自身需求,這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疚這樣的負面情緒。非暴力溝通使問我們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這樣會使內心變得平和。9.表達感激的時候,有三個部分:對方做了什么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現在的感受是怎么樣的。接受他人感激的時候,要學會與他人一同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過分謙虛。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7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體會對方,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么,并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并沒有傾聽他們。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在提問前先提及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將鼓勵他人主動表達自己。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換一個環(huán)境。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傾聽幫助人們治愈心靈的創(chuàng)傷。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來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8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后記部分,作者講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這故事似乎與此書沒有多大關系,但認真品味,感覺這故事是把握全書精髓的鑰匙。這把鑰匙告訴人們:在與他人或與自己溝通時一定要充滿愛心,不然書中介紹的那些溝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話術,而這樣的溝通其實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愛心為何這么重要?因為這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在溝通時,掉入人們習以為常的打標簽,先入為主的陷阱。語言是人類用于人際溝通的偉大發(fā)明,只有掌握好這工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語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們周遭的客觀和主觀世界。把顏色數字化后就會發(fā)現,在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萬種顏色,相比之下,人類用于描述顏色的詞匯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詞匯是穩(wěn)定的,但詞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心態(tài)下,對不同的人是會變化的。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某一章節(jié)后,飽經滄桑的人說“懂了”,初出茅廬的人也說“懂了”,雖然是同一個詞匯,但詞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何在本書的379~381頁,作者拒絕用業(yè)內公認的學術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溝通的原因。如果沒有愛心,是無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心理狀態(tài)的。
無論是請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計劃做某事,人們都希望能心想事成。當請求和計劃能滿足真實的需求時,心想事成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發(fā)現真實的需求呢?作者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去聽需求方在說什么和做什么,因為同一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詞義,同一行動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只有通過觀察和感受,不要受說什么、做什么的干擾,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實的需求,所提出的請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還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來后的.第二個星期,他家附近一處公園發(fā)生了一起嚴重的暴力事件,這個事件萌發(fā)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關注!斗潜┝贤ā肥装l(fā)出版的具體時間無從查考,不過據網上的資料,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就已被用來為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項目提供糾紛調解和人際交流技巧培訓了。
20xx年1月,《非暴力溝通》一書的漢譯本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此時距首部蘋果智能手問世己過去了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的徐徐拉開,給世界帶來了數不清的顛覆性改變。對于《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也不例外。個人感覺,至少有兩點對《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提出了挑戰(zhàn)。其一是信息不斷以翻倍的方式暴增著,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卻仍然是不變的24小時。結果人人都很匆忙,時間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態(tài),讓打標簽成了人際溝通中的標配;其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上進行不見面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溝通交流,不僅因為萍水相逢而極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對面溝通交流時,那些豐富的動作語言也難以被感知。在這種情況下,《非暴力溝通》中介紹中的那些方法如何來加以變通運用?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9
這一章說的是如何區(qū)分觀察和評論。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闭f實話,以我目前的智力還不能理解這句話。但我還是被它擊中了。小時候早晨醒來,惺忪的睡眼看見從門縫里射進一束光。于是房間里出現了一個光柱。房間里舞動的塵埃,蹦蹦跳跳跳進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光柱,對于幼小的我來說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塵埃。對于我們看到的事物,我們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們眼睛上的一個“鏡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應圖,實際上每根螺旋線都是圓周。真像,也可以不止一個。換個角度也許可以看到另一個不同的像,不能說這個像是真像,那個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這個圖。我之所以看到的是這個像,而不是別的像,是由我個人的經驗和信念決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懷疑鄰居偷了斧頭,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頭,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鄰盜斧如此,蘇軾和佛印的禪辯也是如此。這些經驗和信念決定了我遇到事情會怎么反應,怎么處理自己與外在的關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樣的人。所以說,傷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tài)度。如果能讓我這些信念軟化或者松動,有點懷疑、帶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樣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比我們成人更智慧。在《小豆豆與我》豆媽也說:“孩子們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們是遠遠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們會教給大人很多東西!焙⒆邮钦嬲钤诋斚碌摹K麄兂嗦懵愕孛鎸@個世界。比如,一個小孩子自己的東西被拿了,他會這么辦:你拿了我的東西,你還給我就是了。你還給我了咱們還是好朋友。你要不還,我會搶。如果搶不過,我就去找媽媽幫我要。換了一個大人呢?他想的可能會多:臭不要臉,你憑什么拿我東西?我上一周自行車剛剛被偷!如果這樣下去,還得了!立馬還給我,否則,后果非常嚴重!此時,事情已經不再是拿東西這個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緒和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期待,它不再是當下的。對于下午睡覺、雨天不出門的人,孩子不會說TA是個懶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驅使孩子去了解他為什么下午去睡覺?不是用評論和判斷,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個人的感受。觀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應。尚師徒二人出門化緣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漲,姑娘無法得過。老和尚于是背姑娘過河。轉回寺廟,徒弟問:“師傅說‘男女授受不親’,為什么還要背姑娘呢?”師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來你背了一路啊!睅煾涤^察到姑娘過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著急,他內心的需要是幫忙,于是請求發(fā)生了。這樣說的話,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不僅可以用于人與人的溝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對事情時如何行為處事。因為本質上,不管是面對是人還是事情,都是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zhàn)。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0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斗潜┝贤ā愤@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1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書,終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實不是覺得厚了,也不是因為沒時間,就是因為第一眼看到就覺得應該是大眾心理學的內容,作為一個學了心理學專業(yè)的,自然明白有很多書籍其實就是從專業(yè)心理學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暫時擱置了。直到,有一天,有個老師告訴我,這本書很好看哦,所以,翻開了。
其實,我一般是看完書籍之后才會去看作者的簡介的,當然除外那些本來就已經很熟悉的作者,這樣就會讓我在看書的同時也一并體會作者的經驗,一同猜測作者是一位怎么樣的人,往往有時候翻看簡介的'時候都會讓我大吃一驚,很有幸可以拜讀這么優(yōu)秀的大師的作品。人本主義的確是我在本書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歡這些章節(jié),當然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書中必不可少的,都是會給人不同收獲的。區(qū)分觀察和評論: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觀察自動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會用言語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但往往這樣的觀察只是片面的,往往這樣的猜測只是其中之一,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貼標簽和誤會。
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的,而評論則是根據你自身的價值體系對該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人們對于評論向來是喜歡反駁的。例如:你想說小紅很懶惰的時候,不妨想想你為什么想這么說,因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或許就可以換一種表達,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基于觀察和事實),這讓我覺得你是一個懶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說一句你真懶,應當會更讓人能夠接受,能夠意識到為什么人家會這樣說我。這個非常適用于教學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長或者老師同學的評論,尤其是老師,當老師因為學生今天沒有完成作業(yè),直接告訴這個孩子,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想或許這個孩子以后就這樣自暴自棄了,或許這個孩子就背負著這樣一句話耿耿于懷,如果告訴他原因,或許下一次他的行為就會有所改變,不會因為個別事件去否認或者判斷一個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蘇夢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2
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這是一個新的方式。之前沒有想到與孩子之間的合作,只是認為孩子現在是學習階段就是必須要認真的去學習。不認真的學習就不行,父母必須要加以管教,否則會往我們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應該是共贏的,與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樣的。孩子在合作中沒有贏利,也不會和我們合作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我們還怕合作不好嗎?一切就會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這方面,我們對每個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別人是怎么樣的一個人,我們都應該尊重別人,因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為了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合作長期下去,首先我們?yōu)槿烁改刚邞摳冻龈。我們時終認為孩子不和我們合作,是孩子先破壞了合作的規(guī)律。其實不是,我發(fā)現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guī)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間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為我心中還有個角色,我是和他之間的權利系統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規(guī)則。)這就說的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guī)律。與孩子之間合作我們還是把目光放長遠點,短期可能真的沒有收獲。然而我們與孩子之間,我們很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簽。因為我們的內心也是容易給自己貼上標簽的,而何況是給孩子呢?直到現在發(fā)現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給孩子貼上了標簽,就意味著放棄了,我們在給孩子貼上標簽時,應該先想想我們自己,孩子的這樣表現是不是我們無意識的灌輸給孩子的呢?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境子。對于孩子的尊重、溝通、獎勵、懲罰,還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應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卻沒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覺。孩子雖然沒有來叫我?guī)ィ墒撬男睦聿皇亲涛读。直到第二天我的媽媽告訴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說我騙他的。所以今后只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這是一種誠信。)
養(yǎng)孩子父母們都沒有什么目標的,一開始只是希望寶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學時才讓父母們意識到,原來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煩的事,因為孩子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我們想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們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們要與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更好的認清自己的發(fā)展方向,而且要盡量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我們把握大局,總體方向不偏的情況下、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尯⒆幼约哼x擇一些事情呢?
行為的背后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么時間干什么事,而必須要聽命與我的命令,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的行為背后是什么,且現在想想我有的時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樣的嗎?很多事情不也是沒有立刻去做嗎?為什么要求孩子必須聽命與我呢?難道我就是是權力的上位者?其實命令孩子是沒有用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因為溝通了,更懂他需要什么,下一步他想干什么,他會很高興的去完成我們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們的成長首先來自于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會從情感上獲取安全感。我們對待孩子的犯錯,不要認為可怕,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他們可能認為這是正確的。我們是經歷了這些認為是錯誤的事情,所以才知道這樣做不對的?墒呛⒆記]有過這樣的經歷,他怎么又能分辨正確與不正確呢?我們作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么事情的真相都統統教給孩子的,所以孩子們的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發(fā)現孩子這個事情做的不正確時,要引導他向另一個方向走,而且要讓他愿意配合往我們引導的方向走,而不是在發(fā)現孩子做錯了事對他們大吼大叫的。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極強,我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好情緒,把陽光的一面留給孩子。我們每天的工作中都會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對孩子我們就要把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全部都忘掉,給孩子一個陽光開心的一面。
孩子現在還小,他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舍,只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導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在給予孩子的獎勵時,我一直以為是物質上的東西才算是獎勵,現在知道了并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樣子,給予孩子什么獎勵,而且肯定是物質上的獎勵,F在是明白了,給孩子一個擁抱,或是一個吻……等一切都是獎勵。對于語言尊重還是通過后來的讀書改變了,之前孩子在學習方面達不到我的要求時,會忍不住說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語言,后來發(fā)現越罵孩子越糊涂。漸漸發(fā)現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反而他領悟的更好?吹竭@里才明白了,對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語言。我們還要做到要能傾聽孩子的內心一切,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現在寫作業(yè),而孩子現在不想寫,我們應該要與孩子溝通為什么現在不想寫作業(yè),而不是用強迫性的方式,必須現在寫,不寫不行。這樣做雙方都受到了傷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長,我們也要跟著成長。否則難以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我們成長了,就像書中所說的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我們都可以處理。不管是孩子的什么階段,都可以去面對,而不是束手無策的。而成長也能使我們盡量成為一個無錯的有責任的父母。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發(fā)生更多的沖突。
我們要學會使用長頸鹿的文化語言,避去豺狗的語言。就像師傅給我們上課中所說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而豺狗的語言,就如同我們始終站在巨人的腳下,看不見前方的風景。連風景都看不見了,怎么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靜心讀書,深入反思,讓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這樣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好。記得孩子這個學期剛剛開學沒多久,經常因為作業(yè)不認真而出現了錯誤的情況。那時候都很火惱,對孩子上來就是一頓火、且大罵,就差去揍他一頓了。而發(fā)現每次罵過之后,他好像更不會了。而且自己心里還非常的難受。后來改變了方式,忍住不發(fā)火,不罵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釋是為什么,反而他更能聽的進去了,而且會做的更好了。其實一開始這樣的轉變很難,每次心里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發(fā)火,一定要忍住,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終于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訓練方法讓我們來提升自己,讓我們來分辨出什么地方還有不足之處,這些訓練方法很好。像有一個標題“轉化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從來不以大小之分,一點小事情也會引起我的憤怒,而且沒有耐心。自從遇見師傅后,并經過多次的學習和讀書,有一天突然發(fā)現,不像之前那樣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么的沖動了,而且心里還會有師傅經常說的一句話“那又怎么樣呢”,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每天堅持不斷的讀書,直達現在只要在看書的時候,心中就感覺毫無雜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靜下來了。
書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在遇到這些事情怎么處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這本書讀完了,讓我們更清楚了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從開始與孩子的合作到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都給我們做出了分析,并給出了案例引導,受益匪淺。像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標簽,這段讓我感受深刻。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給孩子貼上標簽的,直到讀到那里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標簽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來了,這是否意味著就要放棄了呢……。其實孩子是很優(yōu)秀的,只是我沒有發(fā)現到一種方法可以引導孩子往前走。因為我是權力系統的上位者就可以給孩子貼上所謂的標簽。那如果換過來呢,孩子給我們貼上標簽了,我們又會怎么想呢?我們與孩子都是可以犯錯,重要的是及時改正錯誤就可以了,而不是讓錯誤繼續(xù)下去,讓我們盡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無錯的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3
本書中指出的問題,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壓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我們每個人被各種關系定義: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屬……每個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至于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當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樣重要。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溝通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別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我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尤其適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有著不一般的感情紐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但同時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如果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處理,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要素有兩種用法:表達自己&傾聽他人。書中對整個體系有著詳細的介紹,我只想講兩個我感受最深的點。
區(qū)分評論和觀察結果:
我們總是下意識對我們看到的事物進行評論,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說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這就是一條評論。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我仔細考量我的觀察結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應該是這樣: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系,解答了我的“怎樣做才算不評判”的疑問,讓我知道了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本書帶了我如此多的幫助,我讀完以后感到非常的驚喜,忍不住想要推薦給其它人。
傾聽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傾聽。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而且他們的探索不會預設前提。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應對這樣“不講理”的探索讓他們頭痛不已。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乖”的小孩。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當我們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愿意敞開自己的心扉,愿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愿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傾聽呢?當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請求)去表達自己了以后,我們也可以基于這些要素去傾聽和理解他人。
我家飯飯不到三歲,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當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只要能夠認真的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讓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的容易許多。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4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撰寫的,他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chuàng)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當你打開這本書,你就會發(fā)現非暴力溝通的魅力。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通過這本書向我們闡述了語言的暴力,在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使用了粗暴的語言、諷刺的語言是暴力,而通過這本書讓我們擴大了對語言暴力認知范圍,例如評論、說教、命令、指責等都是暴力語言的表現形式,這些沒有被我們注意到形式,對人們的傷害遠比肉體傷害更加疼痛。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而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通過自己和別人的一些實戰(zhàn)經歷,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積極傾聽,幫助人們表達需求,療愈內心深處的傷痛、讓愛融入生活,找到內心那個曾經迷失的自我,重新獲得對生活、對家人、對工作的熱情和活力、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己和解。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1、跟人建立友善的關系
2、由衷的給予
3、讓愛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溝通不暢的原因,往往是我們不會表達。我們愛用道德評價別人,給別人貼標簽,仔細想想其實引起我們生氣、不滿地都是他的行為、而非他本身,可是我們往往忽略這些。例如孩子(低幼兒)在玩耍時不小心打碎了你的貴重物品,作為家長就會生氣了,你可能會說孩子你真討厭(或者淘氣)?墒呛⒆樱ǖ陀變海┑恼J知水平有限,他可能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他心里便會認為媽媽討厭我,心里也很難受。但如果你對孩子這樣說,你把東西弄碎了,媽媽很生氣,媽媽擔心你受傷,這樣一說孩子就明白了是我的行為讓媽媽生氣,而不是我讓媽媽生氣,這樣孩子和家長會越來越親密。
我們很多人有時候也不會傾聽,也不明白什么是傾聽,有時當孩子跟家長講話,孩子還沒有說幾句,家長就打斷孩子的.講話,將自己的想法和一些人生經驗會告訴孩子。一番說教后,有些孩子可能會接受父母的教誨,可是有些孩子則不會。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告訴自己,以后我什么也不想對家人說了,在他們眼里我感受和需求不重要,他們根本不了解我,我要將他們開除。就這樣,家長越來不了解自己孩子。傾聽是家長摒棄的思維方式,漸漸地,孩子變得跟家人無話可聊,因為作為家長的你從未認真傾聽,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的問題,與他感同身受。只有肯定孩子的感受,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拉近彼此距離。這種傾聽方式不僅應用于親子關系、還可應用于夫妻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中,這樣你們相處起來都很身心愉悅。
有時我們自己的不開心,源于我們自己,我們不得不這樣做,我們應該這樣做,其實選擇不得不、應該這樣做的時候,內心有點無可奈何,有點消極在里面。書面作者寫到,他自己非常討厭寫臨床報告,有一天他就問自己我為什么寫臨床報告,他想了想可以從中得到收入,于是他從那刻起就再也沒有寫臨床報告了,想到自己少了無數份臨床報告,他內心無比快樂,他想到了其他方式獲取收入,而不是通過寫臨床報告。通過這個,下次當你在面臨不得不是的時候,你就換成我選擇做——X,是因為我想——X,不在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為了逃避懲罰、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而是尋求內心真實的需求,已達到內心寧靜。
通過這本書,我重新審視自己、孩子、夫妻關系以及其他人的關系。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在慢慢摸索我和我家女兒的相處模式。對我而言,她不僅是我的孩子,她還是她自己,是區(qū)別于我的一個獨立個體。她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我首先保留自己的意見,然后站在她的角度去積極傾聽她的情緒、需求。尤其是當她憤怒、傷心的時候,我要先讓她把情緒發(fā)泄出來,讓她自己安靜下來,說不定安靜來下來后就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過程中,我只要陪伴她身邊,傾聽她的想法,引導確認她的情緒,讓她發(fā)泄出來。而不要把我的人生經驗告訴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她有權利去感受不同的體驗。生命本身就是全方位的體驗,愛與逝去、生活與死亡,這些都是我們和孩子要面對的。然而我們現在很多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探索和體驗,讓孩子缺失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特性。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我們要讓孩子們體驗不同的生活樂趣。不能因為我們害怕孩子受傷,就剝奪他們的體驗,就是因為這些體驗,才能讓孩子不斷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探索世界、學會如何去愛,讓他們感受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不僅讓我學會了親子關系的相處,也讓我對夫妻關系有進一步的了解。在我和丈夫的相處之中,我學會了溝通,準確地說是不加評論的溝通。如果我們對某件事存在分歧,我先要把事情表述清楚,明確地告訴對方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這樣對方才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生氣的原因,然后做出回應。當然,他也可以冷靜地告訴我他的想法,讓我更加明白對方的意思。通過這種換位思考的溝通方式,夫妻雙方可以明白對方心底最真實的那個想法,這才叫溝通和互動,這樣就可以減少吵架的次數。更好的是,倆人的孩子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長大,就可以真切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這樣孩子心理才會更加健康,一個心理健康孩子內心才可以足夠強大。
對自己而言,通過這本書我學會了跟自己的過去和解,跟現實和解,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反方向看問題,學會關注自己,相信只有自己好了,整個家庭才會好,更加確定了母親的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向。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選擇——X,是因為——X。等我想好了,我會重新出發(fā),可能會遇見困難,會失敗,但是我并不畏懼,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所以不管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對我而言都是一種體驗,通過自己的行為還影響孩子,讓她成長為她想成為的人。(鄭艷青)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愛護自己!如何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自我評價方式往往導致自我憎恨,而無助于學習。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引發(fā)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懲罰的痛苦中。在最近自己身上發(fā)生的電信詐騙時事后第一反應就是自責、惱怒、恐懼,責備自己怎么這么愚蠢,怎么這么單純。在責備自己愚蠢和單純,我是想要滿足什么需要呢?現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別人的前提下要學會保護自己。我為了滿足什么需要而會輕易相信別人呢?我想在我的潛意識里信任和誠信非常重要,所以經常為了滿足別人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2-19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2-07
2022年《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4-13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篇03-14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2-16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08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篇02-27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4篇)04-02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