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15篇(精)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1
小說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內(nèi)容似真似假,讓人難以琢磨,這種類型作品給你一種忽遠忽近的感覺,但是其主題——“拉丁美洲百年變遷的縮影”貫穿始終,意義深刻。馬孔多這個地區(qū)從興盛到敗落同樣映襯著拉丁美洲的百年變遷。最終布恩迪亞家族走向滅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說在最后說到——“因為注定經(jīng)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卑岛笋R爾克斯的美好愿景,作者認為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xiàn)。
小說整體情節(jié)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個經(jīng)歷百年孤獨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對你娓娓道來,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體會到一個時代的悲哀。
小說人物各有特色,這個家族的人縱使性格迥異,但感覺都有一種孤獨的特質(zhì)。但他們孤獨的表現(xiàn)形式卻大相徑庭,家族每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yīng)對這種特質(zhì),最為典型的便是奧雷里亞諾第二通過大擺宴席來擺脫孤獨的困擾,但隨著馬孔多的動亂,災(zāi)害的侵蝕,家族的沒落,他的抗爭也宣告了失敗。這部小說中并沒有一個特別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擁有傳奇一生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在這個家族中也顯得那么普通,與其談?wù)撜f我喜歡哪個人物,倒不如說我更著迷于這個家族。
小說通過對馬孔多百年變遷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華與苦難。但時間在拉丁美洲卻像是“停滯”的,像是在一個封閉的時間圈里循環(huán)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動、相似的`命運,都訴說著時間的封閉性和停滯性。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獨、停滯的社會歷史的藝術(shù)反映。同時,孤僻、封閉、好奇、貧窮與抗爭顯然也是小說一直圍繞的點,也是拉丁美洲那個時代人們的特點。一群封閉的土著人被迫打開大門,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與外來文化形成反差,使得當?shù)厝俗兊妹悦,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這些人變得不知所措,同時殖民者的掠奪和破壞也強行改變了當?shù)厝说纳罘绞胶蜕鐣匚,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眾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小說的最后一句我覺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認為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xiàn)。
百年孤獨承載的不是一個有著與生俱來孤獨特質(zhì)的家族的興衰,而是這個家族經(jīng)過了各種努力卻依然敗倒的無奈與彷徨帶來的孤獨與無助。
《百年孤獨》讀后感2
上學(xué)期本著練習(xí)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shù)次的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nóng)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nèi)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guān)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luò)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里(和科技發(fā)展接軌的環(huán)境里),必定是科學(xué)研究之奇才。后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zhuǎn)反側(cè),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nèi)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里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后感3
讀完這本書,我所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測與評論。讀書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獨》的后半本中,仿佛隔著紙張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孤獨氣息,而這在前半本是沒有的。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后,一種更為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腦海中產(chǎn)生了。
在這一本書中,大多數(shù)的篇福是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從開始時的五世同堂,到最后的一個人被螞蟻食用殆盡,最終奧雷里亞諾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亞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個夢,夢到馬孔多會變成一個玻璃大廈林立的.美麗城鎮(zhèn),但鎮(zhèn)上卻沒有布思迪亞家的人。這似乎就預(yù)視了布思迪亞家的結(jié)局。坦白地講,就算家族里的最后一個人沒有在一陣光中消滅,這個家族也是難以長久的。家族中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著大量的致命缺陷,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個家族已然是風中殘燭,只剩下了兩個家人。而在布思迪亞家人丁最為興旺的時候,能有十幾個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飯。每個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瘋子一般追尋“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樹下。第二代的兩人一個因為暴虐而被槍決,一個在發(fā)動戰(zhàn)爭后走向孤獨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們,他們總是做出一些能將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導(dǎo)致了家族的最終悲劇。
在這個故事中,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作為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寫的手稿,精確無誤地預(yù)言出了整個布恩迪亞家的命運。仔細想來,布恩迪亞家所有的興衰都與他有所聯(lián)系,是他向第一代何塞賣去了各種科學(xué)煉金設(shè)備,引來了無數(shù)的商人到達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靈魂引來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確是一位謎一樣的人物。
其實《百年孤獨》帶給人的直觀道理并不多,但卻都夸張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發(fā)了幾十年的戰(zhàn)爭;想靠幸運換取財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細細地品味完畢,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寶藏。
這本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巨作,請恕我無法將它全盤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它,那么就自己閱讀和欣賞它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4
封閉了內(nèi)心,就將迎來不遠處的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鎮(zhèn)和歷經(jīng)了七世的布恩迪亞家族雖然看似是不著邊際的魔幻,實則是在以及其夸大的藝術(shù)角度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世界中,人心的孤獨。
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是造就孤獨的最大原因。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一樣,現(xiàn)今的摩天大樓中,我們終日抱怨著自己孤獨,尋找著克服孤獨的方法,但是卻總是忘了在對待他人的時候敞開自己的內(nèi)心。雖然有進行過嘗試,但卻不曾有過完整的堅持,懷著對他人、對社會、對世界萬物的不信任,把自己獨立在一隅,然后孤獨地變老,懷念著小時候心中曾有過的對世間所有的`愛和信任,懷念著那些曾如此貼近自己的內(nèi)心、卻被自己阻隔于門外的人,懷念著當時不曾在乎著的過往,在一陣寒風后,歸于塵土,不留下一絲存在過的痕跡。
若是將所有分散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也許就能打破人們心中的堅冰,將孤堡上的厚重的磚墻推倒,再次撿起幼年時曾在不經(jīng)意間丟掉的、對世界的信任。
也是因為缺乏堅定的信念,才會造就荒誕的“孤獨家族”。
書中,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曾帶領(lǐng)著眾人走出馬孔多,尋找著機會打通與外界交流的通道,但卻一遍遍地與成功背道而馳。若是有過堅定的想走出去的信念,并且堅持著、不放棄,也就到達了海洋的那一岸,自然就不會存在著百年的孤獨與寂寞。
不置可否,如果我們喪失了對國家的精神信仰,也就會如同行尸走肉般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落后、麻木、荒誕,喪失,最基本的人行道德。但若是能始終堅定地懷揣著對國家的堅定精神信仰,一步步堅定地走下去,就能游過咸澀的海水,到達對面灑滿陽光的黃金海岸。
“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xiàn),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xiàn)了!弊髡咭赃@樣的結(jié)尾將馬孔多留在了那個充滿著魔幻和現(xiàn)實的大陸上,也滿心希望布恩迪亞家族就與馬孔多小鎮(zhèn)一起永遠留在虛擬的現(xiàn)實中,。
現(xiàn)實的世界畢竟不可能避免遭受孤獨的侵蝕,但若是我們嘗試著敞開心扉,去接受、去包容、去真誠地對待這個世界,堅定著心中的信仰,相信不管再有怎樣奔涌的洪流也荼毒不了內(nèi)心遠袤的洪荒。
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永遠地沉默在那馬孔多小鎮(zhèn)上,隨著風,一起消滅了蹤影吧。
《百年孤獨》讀后感5
孤獨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蓮,寂寞是汪洋中的一葉孤舟。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nèi)容復(fù)雜,人物眾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zhèn)馬孔多的產(chǎn)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xiàn)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孔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后的寫照。
這是馬爾克斯創(chuàng)造的神話,書中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jīng),馬孔多總是呈現(xiàn)出奇怪的.現(xiàn)象。不同的時刻總是在同一時間交匯在一起,既非過去亦非將來。如同布恩蒂亞家族沿著時間向前發(fā)展,但是他們還是會在不斷萎縮的輪回中,返回到時間的起點。小說的結(jié)尾破譯了羊皮紙手稿,原來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預(yù)言。馬孔多小鎮(zhèn)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注定的輪回之中,他們的命運的輪回里交織著凄美和哀傷。
在現(xiàn)實主義與魔幻主義共同作用下,我們雖然看到了馬孔多的荒誕不羈,我們同樣發(fā)現(xiàn)了,小說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不同國家的政治現(xiàn)狀。
從大屠殺這夜開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馬孔多的一切被雨水的沖洗所漸漸侵蝕。香蕉種植園被大雨沖走了,整個小鎮(zhèn)退縮到人們的腦海中,成為了永遠的記憶。自從馬孔多與周邊小鎮(zhèn)有了來往以后,它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純樸。殖民者的侵入,把馬孔多變成了香蕉種植園。工人的罷工,使植園主串通政府部隊對他們進行了大屠殺。這夜下起的大雨,把馬孔多徹底沖向了毀滅。
往往魔幻現(xiàn)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xiàn)實,不管馬孔多發(fā)生的一切有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xiàn)實的觀察和感悟。當然,《百年孤獨》不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折射了有關(guān)人性的問題。作為人類的代表,布恩蒂亞家族仿佛在用孤獨來對抗時間,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說仿佛不存在。備受煎熬的布恩蒂亞家注定要在時間的循環(huán)中往復(fù),直至滅亡。
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后為伍。孤獨和寂寞都與痛苦為伴,只不過痛苦是孤獨的過客,寂寞卻與痛苦長存。孤獨來臨時,人要與孤獨抗爭,在孤獨中求得一份獨我,從而享受孤獨,若孤獨不能排遣,寂寞就像黑夜席卷而來。
《百年孤獨》讀后感6
我最早讀到的馬爾克斯的作品,是他的《百年孤獨》,那大概是在我初中年紀的時候了。從那本書起,馬爾克斯就變成了烙印在我心頭的作家,盡管后來我又讀到了其他作家好壞不一的種種書籍,可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沒有改變。所以今天我回首那本影響過我的《百年孤獨》,大概五年過去了,有關(guān)這本書的記憶雖然遙遠,可依舊清晰。馬爾克斯作為一個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他的作品里自然流露著種種神話式人物與場景,而他對人物的夸張又不失細致的描寫卻是最令人欽佩。他是用魔幻的方式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什么是絕對的,也沒有什么是可能的,這一切都在他的步步渲染中凝結(jié)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魔咒。他把羊皮卷作為至上的神明,從家族里的第一個人被蟻群所吞噬到最后龍卷風摧毀了這個村莊,全都無一例外地被羊皮卷所呈現(xiàn)。而世間的一切不都是在掙扎中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嗎?
他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人們的種種罪孽與惡習(xí)都有著他所厭惡的南美的影子,他力圖擯棄這一切,可這一切卻總是到來。所以他在絕望中寫下了這本書,里面擁有著人們生活的林林總總,看似繁華熱鬧,可這熱鬧的背后卻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孤獨,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在欣賞一個空洞的軀殼。他在寫作中盡力去突出熱鬧,可這些熱鬧全都是日復(fù)一日的熱鬧,就像他說過的那句話,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所以越是熱鬧,越是麻木,后來也不再覺得他們是一個個活著的人了。所以他們也注定了在這孤獨中死去、滅亡。而細細想來,我們這些人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卻也與其有了相似之處。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在活著,每天只做相同的事情,懼怕改變,循環(huán)往復(fù)。而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孤獨的`生活嗎?如果我們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生活就會有趣許多。我相信很多人明白這一點,同時我也相信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也是是人生來就是孤獨,我們依然會每天做著自己已經(jīng)習(xí)慣了的事,過著程序一般的生活,而我們身邊原本七彩的世界也會一天天暗淡下去?晌覅s不愿這樣,在我看來,這是比死更可怕的事。所以我掙扎著、擁抱著這廣袤的世界,盡力去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人和事,我不想忘掉這個世界,也不想讓這個世界忘掉我。所以《百年孤獨》帶給了我很多感觸,它教會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做一個真實的人。我們應(yīng)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一把劈向內(nèi)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百年孤獨》讀后感7
魔幻現(xiàn)實主義中的孤獨
——評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想象運用
“作者的想象力在神游翱翔: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具體的村鎮(zhèn)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以新聞報道般的準確性再現(xiàn)出來!薄Z貝爾文學(xué)獎的頒獎詞。
哥倫比亞當代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是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展現(xiàn)其高超的魔幻現(xiàn)實手法的則屬《百年孤獨》,此作品使馬爾克斯走上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領(lǐng)獎臺,從此奠定了其在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地位。
僅僅書名而已,作者就已成功地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拉開,給人以遙遠的感覺。作品以布恩蒂亞家族7代人的興衰史見證了馬孔多這個小鎮(zhèn)的繁華與沒落,直到小鎮(zhèn)被一陣颶風吹走,從此世上再也沒有馬孔多,只留下百年的孤獨。這一百年的時間跨度里,小鎮(zhèn)上發(fā)生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事情,而這些故事在馬爾克斯瘋狂的魔幻想象描繪下變得那么真實與諷刺。
政府把香蕉園三千名罷工者的尸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邊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jié)車廂,前、中、后共有3個車頭牽引;俏姑娘雷麥黛絲最后抓著雪白的床單升天而去;雷貝卡只要情緒失控就會貪婪地大吃泥土和墻上的石灰,并且拼命咂吮指頭;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七代傳人最后被螞蟻吃掉……在馬爾克斯想象中的世界里,這些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jié)很多來自印第安神話、東方傳說以及《圣經(jīng)》典故。雷麥黛絲升天來源于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零十一個月的大雨則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里有關(guān)洪水浩劫以及諾亞方舟故事的`移植……充滿想象力的情節(jié)看似荒誕,實質(zhì)是作者對本土國家落后、封閉、缺乏現(xiàn)代性、邊緣化的諷刺與擔憂!白鳛橐粋深深植根于本土、關(guān)心祖國人民命運、嚴肅反思本族歷史的作家,他骨髓里浸染的本土化的東西使他能夠始終站在拉美民族立場,發(fā)現(xiàn)民族被殖民化、被奴役,最終卻仍被現(xiàn)代歷史遺棄的命運!庇谑,他站在現(xiàn)代歷史的角度,洞見拉丁美洲的孤獨。
那些看似發(fā)生在久遠時代的故事如今讀來卻使人深思。馬爾克斯在書末悲傷地感嘆:“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zhèn),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xiàn),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xiàn)了!
于是,我想起了馬爾克斯對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致答詞:“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是缺乏為了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guī)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jié)所在!
《百年孤獨》讀后感8
不論在什么地方都要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zhí)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云煙。
《百年孤獨》營造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xiàn)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貧困,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
這本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四十多個人在馬孔多的興衰與奮斗史, 本書的開端,智者梅爾基亞德斯為這個家族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文化,帶來了開端,同時,他也帶來了書寫著整個家族命運和結(jié)局的'“羊皮卷”。
家族的最后一個人在破解了“羊皮卷”之后,也明白了這是家族的宿命,這個家族百年來在擺脫被詛咒的宿命,最后發(fā)現(xiàn)跟命運對抗失敗,無法擺脫宿命,仿佛一個輪回,從原點最后又回到原點。百年孤獨也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書中的男人們被權(quán)力欲和性困擾一生,男人天生心中充滿不安和躁動;女人們被繁重的家務(wù)和愛情困擾一生,女人天生充滿感性和妒忌,而那些沒有被這些拖累的人,又都早早離世。但這些人物有著鮮明特色的同時又是十分渺小的,縱使他們?yōu)檫@個家族做了多少努力或是在那個時代有多偉大,終究只是徒勞。
整個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早已被記錄在羊皮卷上。隨著羊皮卷的破譯,布恩迪亞家族從此消失在了這個世上,沒有人知道馬孔多曾經(jīng)有個無比輝煌的家族,這個偉大的家族在時間的長河里不過是滄海一粟,終究會化為一片虛無。
從未出現(xiàn)是孤獨,被忘記了是孤獨,被重復(fù)了是孤獨,看清了是孤獨,索然無味是真的孤獨。家族有家族的孤獨,家族內(nèi)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一代又一代人的更替,一次次地被重現(xiàn),家族的命運也有定數(shù)。
故事雖然很魔幻,但人類世界,人生又何嘗不荒唐。所有的人類,一生只是孤獨的旅程,眾生粉墨登場,只為完成一個早已寫好的劇本,并沒更多的意義。有意義的只是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過程。
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fù),因為注定經(jīng)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
人生或許本質(zh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只分別是一個人的孤獨還是一群人的孤獨。
寂寞是思想的根本,因為有思想,所以一直在思考,所以與眾不同,所以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9
文明從不包容孤獨
——記《百年孤獨》
很久以后,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著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仿佛可以讓世界青藤滿墻,封住里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沖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著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于無形之處,悸動于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jié)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為馬孔多小鎮(zhèn),終止于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qū)們駐足于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著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著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zhèn),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癥,帶走男孩,留下預(yù)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chǎn)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凈土,可它后來還是有了火車內(nèi)戰(zhàn)和香蕉公司?葜∪~,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zhèn)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卷個干凈——再也不會重現(xiàn)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xiàn)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gòu)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后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nèi)タ雌泼\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jié),其實,這未嘗不失為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于血脈,貫穿著生死,這就是一種輪回,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才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后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癡迷的煉金術(shù),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后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于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于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并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后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guī)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xiàn)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于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于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zhuǎn)瞬枯骨,青絲驀地華發(fā)。無關(guān)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嘆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zhuǎn),已是非常身。
《百年孤獨》讀后感10
小說講了馬孔多的一群居民從游牧的生活逐漸定居下來,從小鎮(zhèn)上沒有死過人,到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殖民者對原始文化的洗滌,專制政府對人民的精神控制,連年的大雨,最后走入衰亡,被狂風帶走。故事里人物情節(jié)細膩,流露出熱帶的勃勃生機,肆意的原始的生命力,讓我感覺走在熱帶雨林里,滿眼的生命摻雜著衰敗蕭條,如同奮力生長的植物下也還有衰老死去的昆蟲植物。
對于小鎮(zhèn)上的居民,他們最初在遷徙中找到一塊居住地,到后來被外來文化吞噬,再被外來文化拋棄,最終消逝于塵埃。人們也超越了生死,死人和活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一個個人的執(zhí)念,秋海棠繁盛又死亡,超過了現(xiàn)實的想象,一家人的命運如宿命般重復(fù)!边^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zhí)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云煙!爱旊x開馬孔多坐上永無終點的.火車,窗外的世間萬象如碎裂的長詩飛向了遺忘之鄉(xiāng)。
其中一些描寫實在是新奇與細膩,讓人流連!遍T板靠成團的蛛網(wǎng)勉強支撐“;”箱中只有一塊巨大的透明物體,里面含有無數(shù)針芒,薄暮的光線在其間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翱粗锩娴奈淖帜芨惺艿侥且还沙睗瘢箶,肆意的生命,和終成空的命運。
從情節(jié)上來看讓我想到了最近看的槍炮病菌鋼鐵和1984,但描寫別是一番風味,想象力讓整個環(huán)境肆意生長。孤獨伴隨每一個人,又最終都化為塵埃,人死后不過是”迸裂出青紫色的花朵,伴隨著輕微的爆響,家里充滿惡臭!八劳雠c生命,花朵與惡臭,一組組矛盾的詞語在小說里混雜在一起,錯亂了時空,生死,永恒的是命運,貫穿始末。
多年前看過這本書,記得開頭的吉卜賽人,需要兩個人擠的濕透的床單,需要傾倒汗水的席子。當時覺得場景復(fù)雜人物混亂,沒有看下去,現(xiàn)在看來卻別有一番風味,讓我想到了在熱帶雨林里的徒步,細膩和想象力的豐富讓我看到了超越現(xiàn)實的世界?磿彩且环N緣分,只有在合適的時機看到才能有所感觸。其中比較喜歡的人物是烏爾蘇拉,她憑借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撐起了一家人,伴隨了家族興亡的大半時光,似乎有了她再困難的情況都能過下去,回到欣欣向榮的日子。
整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必將走向衰亡的背景下,展現(xiàn)了稍縱即逝的人們的孤獨、執(zhí)著、混亂、愛、欲望、生命。最后,這一切都被風卷走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11
我讀完《百年孤獨》,掩卷冥思時,渾身涌起一股顫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愛看的小說類型,故事中的情節(jié)讓人仿佛置身在一個發(fā)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現(xiàn)實生活中,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恐懼不已。
先說說情節(jié),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xù)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fā)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征意味的情節(jié),就是不眠癥的情節(jié),馬孔多鎮(zhèn)上的居民隨著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yǎng)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癥;剂诉@種失眠癥,最可怕的不是睡不著覺,而是失眠癥必然演變成健忘癥。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后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后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lián)系。為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薄ⅰ吧窖颉、“豬”……
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簽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簽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jīng)幾千年的學(xué)習(xí)與探索才發(fā)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么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fā)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復(fù)圓周軌跡,到最后卻什么也沒有留下。
馬爾克斯用短短幾十頁勾勒出一個家族的興衰,這與中國的《紅樓夢》迥然不一樣,我們要用多少章節(jié)才能鋪墊一幕黛玉葬花。這個家族中的人總是不斷重復(fù)著名字:阿卡迪奧、奧雷良諾、阿瑪蘭塔……就像他們不斷重復(fù)在他們身上的輪回宿命。讓他們痛苦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孤獨,冷漠,已經(jīng)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一樣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闭沁@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獨》讀后感12
《百年孤獨》,作為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名著,無異于一部不可錯過的精彩小說。很多人分析過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xiàn)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寫這么深刻的評論。所以作為一個讀者,我只能在這本小說里講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的故事。
“烏蘇拉和她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矮小、意志堅強的女人。她一生中從未唱過一首歌。每天從黎明明到深夜,她無處不在,到處都能聽到她上漿的荷蘭亞麻裙的輕微沙沙聲!
相對于非常經(jīng)典的開頭,我覺得這句話平凡多了,所以一般不會被人注意到。正如書中所描述的,烏蘇拉,一個看似平凡的女人,是她努力和力量中最耀眼的閃光點。她既是妻子又是母親。無論是在丈夫為陌生的學(xué)術(shù)瘋狂的時候,還是在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孫陷入陌生的命運時,她都在與命運不懈的抗爭。努力扭轉(zhuǎn)困境,讓人與人相連,統(tǒng)一分散的力量。
雖然這種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她的晚年也是在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歲月太久而逐漸衍生的孤獨中度過的。但是她的熱情很強,在一堆孤獨陌生的人群中特別珍貴難得。幾代人共同生活的生活,曾經(jīng)是《百年孤獨》年最幸福的一幕。烏蘇拉最小的女兒阿瑪蘭塔布恩迪亞是一個美麗的女孩,她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讓她一次又一次地破壞了表妹麗貝卡和他的婚姻,直到她不小心毒死了弟弟年輕賢惠的妻子——。強烈的自責和仇恨交織在一起,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拒絕嫁給他,使皮埃特羅自殺。出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了一只手,用黑色繃帶包了一輩子,決心永遠不結(jié)婚。但是她內(nèi)心的孤獨和壓抑讓她無法忍受,甚至和剛剛長大的侄子廝混在一起。即便如此,她還是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孤獨。她整天把自己鎖在房間里,縫補衣服,拆開縫補,撕成碎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孤獨是布迪雅一家的通病。也許即使皮埃特羅不存在,阿瑪蘭塔的結(jié)局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在反復(fù)的命運中,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天真。她一生渴望愛情,一生拒絕愛情。在這個矛盾中,我度過了一生。
烏蘇拉和布恩迪亞的經(jīng)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年貝內(nèi)迪亞一家命運的暗諷,注定帶著無法擺脫的孤獨老去。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家庭經(jīng)歷被稱為“宿命”。但其實很多事情的轉(zhuǎn)變是有跡可循的:出于人性的貪婪和嫉妒挑起戰(zhàn)爭,引發(fā)死亡;由于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化,個體逐漸變得孤立,與群體失去聯(lián)系。
《百年孤獨》讀后感13
上學(xué)期本著練習(xí)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傳說,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shù)次的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特別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地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奧運會開幕式煙囪拔地而起,舊時代的農(nóng)夫被趕走那一段)
全書的內(nèi)容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直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么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傳說,卻已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傳說本來就有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的.故事傳說。
因為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guān)于“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傳說就很有印象,他能自己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知道整個故事傳說的脈絡(luò)的時候,我以為他會被隔離在文明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里(和科技發(fā)展接軌的環(huán)境里),必定是科學(xué)研究之奇才。后來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于人的孤獨,而在于心的寂寞“,這個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zhuǎn)反側(cè),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nèi)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這里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著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 可悲 可敬 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著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們的故事傳說,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百年孤獨》讀后感14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xué)業(yè)后迎來了大學(xué)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diào)節(jié)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yè)而憂心的假期里,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yōu)秀書籍之中,讀后想為它寫點什么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nèi)容復(fù)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zhuǎn)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后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栋倌旯陋殹肥悄Щ矛F(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jīng)干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xùn)|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復(fù)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采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jié)。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 洲的民眾團結(jié)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于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斑@些鬼魂象征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復(fù)出現(xiàn)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fā)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于意識形態(tài)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fā)展落后于其他地區(qū),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jīng)完全接受這樣的現(xiàn)狀,不思改變!睍械乃廾摪涤髁斯磐駚韺(dǎo)致了歷史不斷重復(fù)的意識形態(tài),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huán),一個不可能出現(xiàn)變革的循環(huán)。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個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并再也不會出現(xiàn)。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后感15
汪曾祺說:每個人都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路上行走。
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讀什么書,也是在里面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當我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就注定這本書不再歸于作者自己,而是和我的思維組合在一起,是“被加工”后的模樣。
剛剛看完《百年孤獨》,感覺自己像一個老者,觀看了一個家族漫長繁復(fù)的歷史。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奧雷里亞諾,七代人的生命歷程,在百年的時間長河里,就像千絲萬縷的紐帶,互相糾纏著——“家族的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后一個人被螞蟻吃掉”、擁有一樣名字的人,重復(fù)著同樣的命運……所有人,無一例外,從未逃過梅爾吉亞德斯老人用梵文寫下的布恩迪亞家族預(yù)言。
我在想,他們是否追問過生命的意義?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歷程,是否還會選擇那么生活?我們的命運之本,又掌握在誰的手中?是不是也要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才會被破解?每當我們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彷徨糾結(jié)是選擇A還是選擇C的時候,是不是早已經(jīng)有一雙無形的手執(zhí)著我們的手,寫下命中注定的答案?
在這里叫馬孔多的地方,人們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洗禮、時代的變遷,可是無論怎樣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帶著原始的性情活著,即便是已經(jīng)成為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終也忙于制造小金魚、熔化小金魚、再制造小金魚……的循環(huán)生活直至老死,在這個龐大的家族里,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像例行公事一樣孤獨地活著,或死去。
那是一種寒徹入骨的.孤獨,像毒藥一樣吞噬著每個人,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書里提到的每個人,還有讀著書的我,那孤獨之感,力透紙背,直穿入心。
人類群居在一起,有時狂歡,有時孤單,但最沉重的孤單感,往往來自狂歡的頂點,最亮的燈光、最嗨的音樂、最愛喝的酒、最喜歡的人、最真心的笑,交織在一起,一切都美好得無以復(fù)加,可這時腦子里偏偏會蹦出一個聲音,輕輕說了句:不過如此……眼淚滑落的瞬間,抵達孤單的深淵。
你看,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獨》的感受,和別人不同,就連和上次看也不是一個感受。
因為我?guī)е鞍肷臍v史,和這半個月的低迷,在《百年孤獨》里游走,想找一個答案,卻不曾想,所到之處,滿地荒蕪。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01-13
百年孤獨讀后感10-21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1-07
[經(jīng)典]《百年孤獨》讀后感08-01
【經(jīng)典】《百年孤獨》讀后感08-06
百年孤獨讀后感11-12
《百年孤獨》讀后感02-18
【熱門】《百年孤獨》讀后感03-08
【薦】《百年孤獨》讀后感02-27
《百年孤獨》讀后感【熱門】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