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四年級作文[精品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作文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作文 篇1
早就聽說太行山深處的寶泉水庫風景如畫,而且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還有傳統(tǒng)的農(nóng)家樂呢。這個暑假,我央求爸媽帶我去玩兒,爸媽爽快的答應了。
寶泉水庫分為上水庫和下水庫,不巧的是,我們?nèi)サ哪翘,由于下水庫泄洪,不能就近飽覽水庫高大巍峨的身姿,我們只好在老鄉(xiāng)的指引下去上水庫景區(qū)游玩。風景秀麗的寶泉上水庫被一條蜿蜒崎嶇的公路纏繞連接著,當?shù)厮追Q十八盤,據(jù)說是為了建水庫修的專用公路。汽車在公路上快速行駛著,兩邊的.樹木郁郁蔥蔥,漫山遍野的山花綻開笑臉,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忽然,一只小松鼠從樹叢中跳出來,可我還沒來的及像它打招呼,它就驚慌失措地跳上一塊巨石,快速消失在樹林中。唉,真是太可惜了!
走著走著,一條幽暗的隧道出現(xiàn)在眼前。我們跟著前面的車緩緩進入隧道,大約行駛了2.5公里。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我發(fā)現(xiàn)這條隧道其實很寬,能并排通行兩輛車呢,而且不斷有水從洞頂?shù)温湎聛,洞壁被滲得濕漉漉的。走出隧道,就來到了上水庫的所在地寶泉村。村子緊臨山坡而建,山上煙霧繚繞,山下樹木成林。往村里走不遠拐彎處有一農(nóng)家樂,旁邊一汪泉水吸引了我們。泉水十分澈,不斷地從石縫里涌出,引來許多游人駐足觀看。據(jù)說這個村子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自有人居住以來,這眼泉水就存在,這也許就是寶泉村名字的由來吧。
臨近中午,我的肚子餓得咕嚕嚕直叫。爸媽帶我走進農(nóng)家樂,這里的扯面很有名,面很勁道,味道爽口,再加上山野菜和炒山雞,我食欲大增,狠狠地吃了一頓。結(jié)賬的時候,發(fā)現(xiàn)花錢不多,真是既好吃又劃算啊!
這次的寶泉之行我收獲很多,美麗的景色和淳樸的風土人情讓我難以忘懷。對了,還有那只可愛的小松鼠,希望下次還能見到你啊!
四年級作文 篇2
我家陽臺,有一個迷你型菜園。上面一片翠綠,種滿了各種蔬菜、水果。
記得開春時,一天,爸爸從菜場買來了許多幼苗,把他們移栽到陽臺的各個土盆里。我好奇地指著一株幼苗問道:“這是什么?”爸爸指著幼苗,告訴我:“這株是絲瓜。你瞧,那是蕃茄,那是茄子,這些是莧菜,這幾顆是辣椒……你以后可要照顧好他們哦,每天記得給它們按時澆水哦!”我認真地點頭答應了。
從此以后,我就當起了小園丁。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會照顧這些蔬菜朋友,給它們澆水,偶爾還施些肥(外婆告訴我蠶豆殼就是很好的肥料)。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它們長得飛快。不出幾個星期,那株蕃茄就長得和我一樣高了,這速度,讓我嘆為觀止。還有幾株辣椒長得雖不高,卻已經(jīng)結(jié)出好多小辣椒了,枝頭還盛開著好多雪白的小花,在綠葉的陪襯下亮麗奪目。而茄子呢,也不甘落后,枝頭綻放出一朵朵前紫色的小花,招引得蜜蜂圍著它跳舞,給我們的陽臺增添了自然的韻味。
今天,我又照常去拜訪我的蔬菜朋友,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仿佛一夜之間,枝頭竟然結(jié)出十多個小小的.果子,還有幾朵金黃色小巧玲瓏的花兒正迎風開放;絲瓜的藤蔓爬滿了陽臺的欄桿,翠綠的葉子下隱藏了一根指頭大小的小絲瓜;有幾個辣椒已微微泛紅,像小燈籠一般惹人喜愛;茄子也長出了一個嫩嫩的小茄子。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勞動終于有了回報。
相信不久之后,我就能品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了,也歡迎朋友們來我家和我一起品嘗哦!
四年級作文 篇3
有人喜歡春天,因為愛它的生機勃勃;有人喜歡夏天,因為愛它的綠樹成陰;有人喜歡秋天,因為愛它的果實累累;有人卻喜歡冬天,那個人就是我,因為冬有雪花。
狂吼的大風帶著無數(shù)白花花的小精靈,又來到了這個世界。在隆冬,我衣著很厚,動作笨得不得了。我靜靜地在窗前,向飛舞著的雪精靈打招呼,望著這些雪精靈,我思緒萬千:它們能活該多好!陪我打雪仗,推雪球進湖,那是多么有趣!
雪停了,我漫步在雪花留出的一條小路上,捧起一堆雪,感受它的涼爽,這是多么圣潔的東西!它沒有雨的狂妄;它沒有風的.怒吼;它沒有冰雹的暴力。它,只有溫和的一面,善良的一面:它落入土壤,為植物儲存水分,促使植物生長;它落入樹木中為樹木驅(qū)除害蟲。
我仿佛也成了一點白雪,飄入土壤,傾聽種子的心聲,看看蚯蚓爬行,摸摸地底的巖石。我不求人贊美,默默無聞的做著我該做的事。
雖然寒風很冷,但我還是想走。
【四年級作文】相關(guān)文章:
六一四年級作文02-03
四年級四年級作文03-20
精選四年級的作文07-24
四年級作文08-15
四年級作文09-01
四年級的作文05-13
歡度六一四年級作文03-24
四年級作文03-30
四年級的作文11-04
快樂的六一四年級作文06-30